首页 . 农学 . 林业 . ﹝森林保护与森林防火﹞ . 森林保护 . 森林昆虫学 . 森林害虫

天蛾科

/hawk moth/
条目作者陈辉

陈辉

最后更新 2024-05-11
浏览 391
最后更新 2024-05-11
浏览 391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昆虫纲鳞翅目昆虫的一科。

英文名称
hawk moth
拉丁文名称
Sphingidae
昆虫纲
鳞翅目
所属学科
林业

食害植物包括林木、果树、粮食、油料、糖料、蔬菜等重要经济植物,如28种林木有61种天蛾危害,23种果树有86种天蛾危害,山东豆天蛾危害大豆,一般减产20%~30%,严重危害减产60%。

体大型,翅色鲜艳,前翅大而狭长,翅顶角尖,具翅缰和翅缰钩,触角粗厚,端部成钩的蛾类。幼虫肥大,圆柱形,光滑,体面多颗粒。第8腹节背中部有一臀角,入土后作土茧化蛹,蛹的第5节和第6节能活动,末节有臀棘。成虫飞翔力强,经常飞翔于花丛间取蜜。大多数种类夜间活动,少数日间活动。

世界性分布,主要在热带。全世界已知1000余种,中国已知约150种。

成虫翅面粉绿色,胸背墨绿色,腹部背面粉绿色,每节后缘有1条棕黄色横纹。前翅前缘顶角有1块较大的三角形深绿色斑,内横线外侧连成1块深绿色斑,外横线呈2条弯曲的波状纹。榆绿天蛾在中国分布于河北、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山东、山西等地;朝鲜、俄罗斯和日本等国也有分布。寄主为榆树、刺榆、柳树、杨树、槐树、桑树等。

成虫前翅外缘部分呈深褐色的近三角形带,翅基部黑色,自顶角上半部至后缘中部呈污白色斜带,中室端有一黑色条斑。后翅基部黑色,中部红色,其外为褐绿色,外缘淡褐色,臀角处有1个大白斑。沙枣白眉天蛾在中国分布于内蒙古、宁夏、陕西、西藏、新疆等地;德国、法国、俄罗斯和西班牙等国也有分布。寄主为沙棘、沙枣,是沙棘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危害沙棘叶片。

成虫前翅中室端部有1个白色斑点,斑外有黑色晕环,内、外横线各由3条锯齿状褐色横纹组成,翅基也有褐色带纹,顶角处褐斑最大,后翅棕褐色。绒星天蛾在中国分布于河北、河南、黑龙江、山东、陕西、四川、西藏等地;朝鲜、日本和印度等国也有分布。寄主为水蜡、女贞等木樨科树种。

成虫。前翅内线不明显,中横线呈双行波状棕黑色,中室下方有黑色纵条2根,下面1根较短,顶角有1条黑色曲线。霜天蛾在中国分布于华北、华东、华南、西南、中南等地区;澳大利亚、巴基斯坦、朝鲜、菲律宾、缅甸、日本、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也有分布。寄主为泡桐、梧桐、楸树、梓树、丁香、女贞、梣树、楝树等。

成虫前翅亚外缘线、外横线、内横线深褐色;肾状纹清晰、灰白色;基线较细、弯曲;外横线、内横线下段被灰白色剑状纹切断。后翅淡黄色褐色,中央有1个大蓝目斑,斑外有1个灰白色圈,最外围蓝黑色,蓝目斑上方为粉红色。蓝目天蛾在中国分布于安徽、东北、甘肃、河北、河南、江苏、江西、内蒙古、宁夏、山东、山西、陕西、浙江等地;朝鲜、日本和俄罗斯等国也有分布。寄主为欧美杨、美杨、毛白杨、钻天杨、旱柳、河柳、龙爪柳及苹果、桃、梅、樱桃等。

成虫肩板外缘有较粗的黑色纵线,后缘有黑斑1对。前翅顶角斜线前有近三角形赭黑色斑,在M1脉的近顶端有椭圆形斑,中室有白点1个,并有较宽的赭黑斜线1条直通向R3与M3脉之间;后翅有显著的横带达后翅中央。大背天蛾在中国分布于浙江、湖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印度等国也有分布。寄主为檫树、梣树以及木兰科植物如厚朴、广玉兰、木兰、马褂木、玉兰等。

成虫中胸两侧各有1个外镶白边的青色三角形斑纹。前翅基部灰白色,中央有1个黑点,中部至前缘有1个灰白至青色,形似汤勺状斑纹,距顶角10毫米左右有1条灰白色纵线,翅中下部至外缘有1条淡红棕色宽带。后翅后缘至前缘在近外缘处有1灰白色波状条纹。绿白腰天蛾在中国分布于上海、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四川、云南等地;印度和缅甸等国也有分布。寄主为夹竹桃、萝芙木、马茶花、软枝黄蝉、长春花等。

天蛾每年发生的世代以1年1代或2代为主,因种类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差异很大。如榆绿天蛾1年1代或2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沙枣白眉天蛾1年发生2代,以蛹在土内越冬;绒星天蛾在四川1年发生4代,以蛹在土中越冬;霜天蛾在河南1年发生2代,以蛹在土中过冬;蓝目天蛾在北京、兰州1年发生2代,西安1年发生3代,江苏1年发生4代;大背天蛾在安徽南陵1年发生3代,以蛹在林内表土层越冬;绿白腰天蛾在湖南衡阳1年发生2~3代,在广东汕头1年发生3代,以蛹在寄主附近的枯枝落叶层、表层松土及土壤缝穴中越冬。

天蛾成虫飞翔力强,具有趋光性,成虫羽化时间、产卵数量、幼虫孵化时间、龄期、取食危害程度和入土化蛹时间因海拔高度和气候条件不同而有差异。

做好虫情预测预报是防治的关键,在防治上以营林技术措施为主,充分借助大蚕蛾成虫的趋光性和丰富的天敌资源,开展综合防治。具体防治措施包括:①营林技术措施。营造混交林和封山育林,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林分结构的多样性。②生物防治。保护螳螂、胡蜂、茧蜂、绒茧蜂、寄蝇等天敌,卵期天敌有赤眼蜂、日本平腹小蜂、白跗平腹小蜂、无斑平腹小蜂、白角金小蜂和黑卵蜂等,幼虫和蛹期的天敌有广腹螳螂、蚕饰腹寄蝇、忧郁赘寄蝇和银颜赘寄蝇等;灰喜鹊、白头翁、鹁鹄等常在叶丛间捕食幼虫。幼虫期喷洒可使用白僵菌、苏云金杆菌孢子悬浮液、BT、病毒等生物药剂防治幼虫。③化学防治。3龄前幼虫使用喷施3%高渗苯氧威。幼虫盛发期,使用25%灭幼脲3号悬浮剂、2%巴丹粉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溴氰菊酯乳油等进行喷杀。④物理和人工防治。冬季在树木周围耙土、翻地,杀死越冬蛹;对寄主树木进行定期修剪和养护,及时清除染虫枝条。利用幼虫受惊掉落的习性,在幼虫发生期人工击落捕杀;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