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颂出现的年代不是很早,约在4世纪形成。但由于早期的印度数论派的完整经典都已佚失,因而人们通常将其视为现存古代数论派的最重要文献,与其他派别中的根本经典的地位相当。《数论颂》提出了数论派的基本哲学体系“二元二十五谛”,认为世间事物或人生现象来自两个根本实体——物质性的“自性”和精神性的“神我”。自性在被神我作用(观照)后生出了“觉”。觉生出“我慢”。我慢一方面生出“十一根”(眼、耳、鼻、舌、皮、发声器官、手、足、排泄器官、生殖器官、心),另一方面生出“五唯”(香、味、色、触、声),五唯又生“五大”(地、水、火、风、空)。这些构成了轮回世界的各种现象。轮回世界中充满了痛苦。这痛苦主要有三种,即依内苦(生理或心理方面的苦,它由身体内部的原因引起)、依外苦(由外部的动物或物体引起的痛苦)和依天苦(由天气或天上的自然现象的变化引起的痛苦)。《数论颂》认为,当人认识或辨别出了事物形成的本来面目时,各种事物回归自性。自性和神我各自独存,人就能跳出轮回,获得解脱。
《数论颂》在印度古代的注释主要有5个:《金七十论》(6世纪由真谛译为汉文,作者不详)、《道理之光》(Yuktidipikā,约6世纪出现,作者不详)、《乔荼波陀注》(Gauḍapāda-bhāṣya,约7~8世纪出现)、《摩特罗评注》(Māthara-vŗtti,8世纪左右出现)、《明谛论》(Tattva-kaumudi,9世纪婆察斯巴蒂·弥尸罗所作)。
《数论颂》及其注释是数论派的主要文献,在古印度有重要影响。此颂的注释之一《金七十论》,在中国古代译成汉文后被收入佛教的大藏经,很受中国佛教徒重视。在中国近现代,学术界有研究《数论颂》及其思想的论文。有关数论派的著作通常都把此颂作为现存论述数论派思想的最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