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理学中电致发光通常专指固体发光中的场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材料产生场致发光的形式主要有两类:①本征电致发光。固体中的电子在电场作用下被加速,获得足够能量后碰撞发光中心,使发光中心被激发或被电离,发光中心随后回到基态或同电子复合时产生发光,这就是本征电致发光。ZnS是一种常用的本征电致发光材料,可制成薄膜或单晶。在电致发光过程中,ZnS常作为基质,TbF3、Mn等掺杂物作为发光中心。②材料注入式发光(injection luminescence of solid)。包括无机材料及有机材料在载流子通过界面注入时的发光,其中应用最广的是PN结发光。当PN结正向偏置时,电子(空穴)注入P(N)型材料区,这样注入的少数载流子,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与多数载流子复合而发光。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学者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表彰他们高效蓝光发光二极管(LED)的发明,该发明将导致照明技术的革命性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得到了开发,其优点是发光光谱范围宽、驱动电压低,以及能制成超薄可弯曲的低功耗平面显示器件。
电致发光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3个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