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管理学 . 情报学 . 【情报学理论】 . 【情报学基本概念】 . 【情报学分支学科】 . 信息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条目作者马费成

马费成

最后更新 2023-12-16
浏览 214
最后更新 2023-12-16
浏览 21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研究信息要素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以及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人类经济行为规律的一门学科。

英文名称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提出者
J.马尔萨克
主要代表人物
T.B.凡勃伦、J.马尔萨克、G.A.阿克洛夫
代表作
《信息经济学评论》《信息经济学》
所属学科
情报学

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源于两个不同的背景:①对经济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及其影响的揭示。②信息成为支撑和促进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信息经济学的启蒙思想可追溯到1918年美国经济学家T.B.凡勃伦在《资本的性质》一书中提出的“知识的增长构成财富的主要来源”。信息经济学一词起源于1959年J.马尔萨克[注]发表的《信息经济学评论》(Remarks on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信息经济学作为正式的学科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G.J.施蒂格勒[注]于1961年在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信息经济学》中提出的。他提出了信息搜寻理论,研究了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信息对价格和工资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影响,第一次将信息作为经济活动的要素和经济运行的机制加以研究。同时,日本学者宫泽等侧重研究了信息系统的评价原理和方法、信息系统的效益和费用等问题。美国经济学家F.马克卢普[注]在1962年发表了《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提出知识产业与知识职业问题。美国经济学家G.A.阿克洛夫在1970年研究二手车市场的失灵时,提出了“柠檬”理论,即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逆向选择”,构成了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进入20世纪70~80年代,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美国经济学家J.赫什雷佛[注]在1971年提出信息市场理论,美国经济学家A.M.斯宾塞[注]在1973年提出信号理论,美国经济学家J.E.斯蒂格利茨、S.J.格罗斯曼[注]等在1976~1980年提出信息效率与市场效率的“悖论”。美国经济学家W.维克瑞[注]在1961年利用信息不对称性提出第二投标法,J.A.莫里斯在此基础上于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委托代理理论和模型,两人因从事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理论研究而同获199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在这一阶段,有关信息经济学的论著大量出版,如美国的M.C.约维茨[注]、日本的增田米二、英国的G.威尔金森[注]分别出版的同名著作《信息经济学》和美国的P.霍肯[注]出版的《下一代经济》等相继问世。美国经济学家M.U.波拉特[注]继承并发展了马克卢普的研究,对美国1967年的信息经济进行了大量统计,1977年完成了9卷本的报告《信息经济》。1976年美国经济学会在经济学分类中列出了“不确定性与信息经济学(uncertainty and information economics)”条目。1979年首次召开了国际信息经济学学术会议,标志着信息经济学在美国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信息经济学逐渐进入主流经济学而显示出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参与到与信息经济学有关的各方面研究。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H.科思[注]十分重视信息对经济行为的影响,提出了“交易费用”概念,认为信息成本是构成交易费用的重要部分。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三位研究与信息经济学有关的博弈论的学者J.F.纳什[注]R.泽尔滕[注]J.海萨尼[注]。在这一阶段,信息经济学理论日益系统化、逻辑化,有关专著与文集相继出版,研究更加深入,并不断有成果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对信息经济学研究领域有杰出贡献的多名经济学家被几度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信息经济学逐步成为经济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和学术界最为关注、探讨最多的领域,表明信息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最具发展前途的领域,对市场经济理论的补充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间已经有了情报经济学、通信经济学和软件经济学的研究成果。1989年成立了中国信息经济学会。90年代后,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组织了一系列全国性学术活动,在引进国际信息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同时,对信息经济学各领域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其研究主题有信息系统建设的经济问题、信息产业发展问题、信息市场培育与管理问题、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问题、信息革命对经济与管理的影响问题、信息经济及其管理问题、网络经济及其对经济理论的影响问题,以及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问题等。1996年,在中国应用经济学专业目录中单独列示和介绍了信息经济学,许多高校的经济学专业、管理学专业和信息相关专业相继开设了信息经济学课程。

信息经济学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信息进行经济研究的综合性学科。由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者分别来自经济学、通信、信息科学、图书情报学界,所以不断涌现出的有关信息经济学的成果和文献,给人以一种复杂纷纭、内容迥异的感觉。信息经济学研究以信息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现象,其实质虽然是经济学科,但与研究信息的许多学科的内容和方法相关,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和边缘性,其内容涉及面广,理论与实践并重。归纳起来,信息经济学内容大致包括4个方面:①信息与信息活动的经济研究。包括信息商品与信息市场,信息与信息活动的经济条件,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分配与利用,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等问题。②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研究。包括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结构与规律,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条件。③经济活动中的信息因素问题。包括信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作用与影响、经济活动中的信息要素等。④经济学与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相互交叉和融合的研究。包括信息科学原理融入经济学、信息-经济新方法体系的建立等问题。

由于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源于两个不同的背景,其主要的研究内容也体现出两个不同的角度:①有关非对称信息的研究。严格说来并不是针对信息本身,而是着眼于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差别,研究这种差别对人类经济行为的影响。这一领域得益于博弈论工具的支持获得了迅速发展,形成了全新的方法论体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当代经济学的主流学科。②有关信息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的研究。基本上是用传统经济学理论方法来研究信息、信息活动和信息产业的经济机制和经济规律。由于语义信息和知识计量的困难,对于信息要素与非信息要素的可折算性和可替代性,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和信息的劳动力如何能代替更多的一般劳动力,比较和计算不同的信息输入对经济增长所做的不同贡献等方面的研究则进展甚微,尚未形成成熟、严谨、科学的方法论体系。

来自上述两个角度有关信息的经济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兴趣。由于研究内容差异很大,对于什么是信息经济学,学术界也存在分歧。有的学者认为只有关于非对称信息的研究才是信息经济学,而关于信息要素及其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经济研究则不属于信息经济学;有的学者认为,信息经济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领域,两种角度的研究都应当属于信息经济学的范畴。

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信息经济学的发展所呈现出的趋势在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的生产力要素理论、边际效益递减理论、均衡价格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企业治理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性理论等,不断受到信息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审视,并得以修正和完善。同时,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有关信息基础设施经济问题的研究,国际信息贸易与其相关的投资、金融等问题的研究,以及社会化商务、数字经济、网络经济、知识经济等研究急剧增长,使信息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研究中所占比重迅速扩大。

  • 乌家培,谢康,肖静华.信息经济学.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7.
  •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