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研究成功并最先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杂交鲤,曾在渔业生产中发挥了明显的增产作用。
鲤野生种类一般体型较瘦长、生长较慢、经济性状不够理想,许多育种学家进行了品种改良和选育的尝试以期改良其品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鲤遗传育种团队从1972年开始利用野鲤、兴国红鲤、散鳞镜鲤、广东团鲤、龙州镜鲤等开展了多项杂交育种研究,最终发现兴国红鲤和散鳞镜鲤杂交组合的后代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该新品种推广后深受养殖者喜爱,被渔民誉为“丰鲤”。
丰鲤是杂食性鱼类,能够摄食商品饵料和人工配合饲料,全身体色呈青灰,鳞片规则整齐,与亲本相比,体高和体宽较大,头和吻较小。丰鲤具明显杂种优势,生长速度和成鱼含肉率均高于亲本。但丰鲤在生产上只可用杂交一代,自交或回交均会造成性状分析优势衰退,因此制种时需要选择纯系的父本和母本,生产中可采用自然产卵和人工催产两种方法进行大规模繁殖,已在中国湖北、广东、北京、河北、新疆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适合各种可控水体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