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成立于慕尼黑,是德国第一个设计组织,也是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石。该同盟由设计教育与宣传的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企业家和政治家组成。19世纪末,德国的工业水平已赶上了英国、法国,居于欧洲第一位。在这重要的上升期,德国工业界不仅要求进一步工业化,还希望成为工业时代的领袖,德国工业同盟由此诞生。
德国工业同盟的宗旨是:①提倡艺术、工业、手工艺结合。②主张通过教育宣传,努力把各个不同项目的设计综合在一起,完善艺术、工业设计和手工艺。③强调走非官方的路线,避免政治对设计的干扰。④大力宣传和主张功能主义和承认现代工业。⑤坚决反对任何装饰。⑥主张标准化的批量化。
同盟成立的目标是通过艺术、工业和手工艺的结合,用教育宣传及对有关问题采取联合行动的方式,来提高工业劳动的地位,提高德国工业制品质量,设计出优良产品,共同推进德国工业产品的优质化,以达到国际水平。德国工业同盟在理论与实践上都为20世纪20年代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德国工业同盟创始人有德国人H.穆特休斯[注]、P.贝伦斯[注]、H.特森诺[注]、F.舒马赫[注]、T.菲舍尔[注]和比利时的H.van de费尔德[注]等。
1908年,在德国工业同盟的第一届年会上,J.菲申[注]在开幕致辞中明确了对机器承认的态度,指出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物,应将批量生产和产品标准化作为设计的基本要求。这些观点,确立了德国工业同盟的现代设计奠基者和发起人的姿态,奠定了其在设计史中的地位。
1914年,在德国工业同盟科隆会议上,引发了一场德国工业同盟内部关于标准化问题的论战。这次论战是现代工业设计史上第一次具有国际影响的论战,是德国工业同盟所有活动中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事件。
1923年,德国工业同盟在包豪斯举办了第一次展览。1924~1929年是德国工业同盟的鼎盛时期。1926年密斯成为同盟副主席,他和他的追随者们通过《形式》杂志传播其思想。
由于德国工业同盟无法解决理性与艺术目标和大众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于1934年解散,后又于1947年重新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