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先秦文学 . 楚辞

楚辞

/The Elegies of Chu State/
条目作者汤炳正撰郭令原修订
条目作者汤炳正撰

汤炳正撰

郭令原修订

郭令原修订

最后更新 2023-05-18
浏览 914
最后更新 2023-05-18
浏览 91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英文名称
The Elegies of Chu State
所属学科
中国文学

楚辞”字面上是指楚人或楚地的歌辞,表明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其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人有时简称为“辞”,或连称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因此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如萧统《文选》中的“骚”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诗意画——湘君湘夫人图轴(文徵明)楚辞诗意画——湘君湘夫人图轴(文徵明)

楚辞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载,约公元前6世纪有《越人歌》和《楚人歌》。《论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这些歌谣篇幅不长,但在语言形式和造语风韵上,都与北土之歌显著不同。如句式较长,富于抒情,并多带有“兮”字调,而这正与后来出现的屈原楚辞体诗歌相近,从而可知楚辞体的形成与这类楚地歌诗的密切关系。另外,楚辞体与楚地的原始宗教、巫祝文化也有着密切关系。楚人信鬼神,重祭祀,好巫术。直到屈原时代,这种宗教活动以及相应的神话故事,仍在民间流传。它们被屈原吸收,构成了楚辞作品的显著艺术特征,即奇特的构思、宏伟的结构、华丽的辞采、新颖的语言形式,所谓“夫屈子以穷愁之志,写忠爱之诚,而创骚体。或寓鬼神,或寄情草木,怪奇诡异,莫可端倪”(清高钟《楚辞音韵·自序》)。楚辞是创始于屈原的一种显著不同于《诗经》的新文体、新艺术。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者。据《史记》记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楚辞约于西汉前期已成为屈、宋等人作品的总称。《史记》《汉书》在记述西汉事时,或者以《春秋》与“楚辞”对举,或者把“六艺”与“楚辞”并列,都表明了这一点。西汉末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刘向领校中秘书,整理屈、宋诸作品,始编定《楚辞》。虽然东汉末郑玄、晋代郭璞等在注释其他典籍时,引述屈原作品有时还以“离骚”来代称楚辞,但作为总集名称的《楚辞》已流传于世。《楚辞》总集的篇目、卷数,王逸《楚辞章句序》里曾提到:“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四库全书总目》则说:“初,刘向裒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宋玉《九辩》《招魂》,景差《大招》,而以贾谊《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及刘向所作《九叹》,共为《楚辞》十六卷,是为总集之祖。逸又益以己作《九思》与班固二‘叙’,为十七卷,而各为之注。”刘向编定的《楚辞》16卷久已亡佚。只有王逸的17卷本《楚辞章句》流传至今,可以略见《楚辞》原本的大概。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诗”“骚”并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屈原作品更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其比兴寄托手法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且能开拓到篇章构思方面,成为后人创作的楷模。而它对赋体、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诚如刘勰所说:“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 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