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 . 现代医学 . 预防医学领域 . 营养学 . 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

/energy metabolism/
最后更新 2023-07-06
浏览 411
最后更新 2023-07-06
浏览 411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的过程。

英文名称
energy metabolism
所属学科
现代医学

[注]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有太阳能、化学能、机械能和电能。人体能利用的唯一能量形式是食物中蕴藏的化学能。国际通用的能量单位是焦耳(J[注])、 千焦耳(kJ[注])。1焦耳指用1牛顿力把1千克物体移动1米所需要的能量。营养学上传统使用的能量单位是卡(cal[注])或千卡(kcal[注])。1千卡指1千克纯水的温度由15℃上升到16℃所需要的能量。两种能量单位的换算如下:1千卡=4.184千焦耳,1千焦耳=0.239千卡。

人体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能量,都来源于食物中所含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见图)。一般混合膳食中糖类的吸收率为98%、脂肪为95%、蛋白质为92%。所以,三种营养素在体内氧化实际产生能量则为:1克糖类16.81千焦耳(4.0千卡),1克脂肪37.56千焦耳(9.0千卡),1克蛋白质16.74千焦耳(4.0千卡)。

各类食物各类食物

产能营养素在体内氧化过程中,分子结构中的碳氢键断裂,生成二氧化碳(CO2)和水,同时释放出化学能。这些能的50%以上转化为能量;其余不足50%是可以用于做功的自由能,其载体为腺苷三磷酸(ATP)。机体细胞能够利用ATP所荷载的自由能,合成组织细胞成分、生物活性物质;完成各种离子的主动转运,维持膜(细胞膜或细胞器膜)两侧离子浓度差所形成的势能;完成平滑肌、骨骼肌和心肌的收缩和舒张活动。体内能量转化产生的热对保持体温恒定有重要作用。 

糖类、脂肪、蛋白质被消化、吸收后即贮存在体内,成为机体活动的能量来源。糖类被吸收后,部分以糖原形式贮存在肝脏和肌肉中,部分转化为脂肪贮存。人体脂肪组织是能量的巨大贮备库,主要来自食物中的脂肪和糖类,也可少量来自蛋白质的转化。个体脂肪贮存量差异较大,一般约为体重的12%。其中约有50%分布在皮下组织,有10%~15%分布在肾脏周围,有10%~15%分布在肠系膜、胃网膜及腹膜下,其余分布在身体其他各部位。机体能量贮备涉及一系列生物化学过程,主要是多种激素的调节作用。正常人的能量贮备特点是:从幼年到成年,主要是蛋白质的合成增加;成年期间,体重和身体组织相对稳定;成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脂肪贮存量增多。

成年人的能量消耗主要用于维持基础代谢、体力活动和食物生热效应;儿童、青少年则应包括生长发育的能量需要;孕妇还包括子宫、乳房、胎盘、胎儿的生长及体脂储备,乳母则需要合成乳汁等。

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占人体能量消耗的主要部分。生理情况相似的人,基础代谢消耗的能量是相近的。

除了基础代谢外,体力活动是影响人体能量消耗的主要因素。人在运动或劳动时耗氧量显著增加。通常各种体力活动所消耗的能量占人体总能量的15%~30%。

是指由于进餐后几小时内发生的额外能量消耗,也称食物特殊动力作用(SDA[注])。它是人体对摄入的营养素消化、吸收、转运、代谢过程中消耗的能量。不同食物的TEF不同,一般说来,糖类食物应为本身产生能量的5%~6%,脂肪4%~5%,蛋白质30%~40%。食物热效应在进食不久即可出现,进食2小时后达最高点,在进食3~4小时后恢复正常。食物热效应来源于体内的营养贮备,是一种消耗,只能增加体热的外散,而不能增加体内可利用的能量。

  • 杨月欣,葛可佑.中国营养科学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 朴建华,苏宜香,杨晓光,等.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 中国营养学会.营养科学词典.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