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VD)是一种人类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是显示胆钙化固醇(维生素D3)生物活性的所有类固醇的总称。VD在小肠被动吸收,多数由VD结合蛋白或脂蛋白携带到肝,羟化形成25-(OH)D3,然后在肾进一步羟化形成1,25-(OH)2D3。人体脂肪组织中含有VD总量的20%左右,肾、肝、肺、主动脉和心脏中都有分布。血浆中25-(OH)D3占绝对优势。VD代谢产物多通过胆汁从粪便排出。
首页
[{"ID":42425,"Name":"医学"},{"ID":75405,"Name":"现代医学"},{"ID":111365,"Name":"预防医学领域"},{"ID":111367,"Name":"营养学"},{"ID":119523,"Name":"营养素"},{"ID":124055,"Name":"维生素营养"}]
. 医学 . 现代医学 . 预防医学领域 . 营养学 . 营养素 . 维生素营养维生素D营养
/vitamin D nutrition/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470次
人体从食物中获取维生素D,经过消化、吸收和代谢,以及由皮肤中含有7-脱氢胆固醇,在日光照射下转化为维生素D3以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全过程。
- 英文名称
- vitamin D nutrition
- 所属学科
- 现代医学
①促进钙、磷吸收和利用,维持血清钙和磷的正常浓度;维持神经、肌肉功能和骨骼健全。②参与钙转运蛋白及骨基质蛋白转录,调节一些组织细胞的分化。③发挥激素样作用,参与体内免疫调节。
既可以血清25-(OH)D3水平评价,也可用联合测试,包括:血清VD水平、放射性25-羟化[3H]VD、DBP测定等。VD缺乏影响生长发育,可引起佝偻病(见维生素D缺乏病)。VD摄入过多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成年人高钙血症及增加癌症、心血管病风险。
婴儿的适宜摄入量为10微克/天,1~64岁的推荐摄入量为10微克/天,65岁以上为15微克/天。V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微克/天):婴幼儿为20,4~6岁为30,7~10岁为45,11岁以上为50。
鱼肝和鱼油含VD最丰富。食物以奶酪、蛋黄、沙丁鱼、香菇、猪油含量为高(见图),在2微克/100克以上;香肠、牛内脏、猪肉及一些海产品在1微克/100克左右。
条目图册
扩展阅读
-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