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市场的规模、结构和形式同渔业生产的发展状况紧密相关。世界上的水产市场,最早出现在市场经济和渔业都比较发达的国家。例如,日本1923年3月制定了《中央批发市场法》,1927年京都府中央批发市场开始经营水产品。20世纪60年代,日本鱼市场因高度的经济增长和流通结构变化而进行重编改组。1971年4月《中央批发市场法》修改成《批发市场法》,对开设水产品市场做了详细规定,依据此法开设的水产品产地市场2005年减少到335个。世界各国有许多著名的水产品市场日本东京筑地市场、澳大利亚悉尼鱼市场、韩国釜山札嘎其鱼市场、美国纽约富尔顿海鲜市场、意大利卡塔尼亚鱼市、巴西玛瑙斯鱼市、越南西贡鱼市场、挪威卑尔根鱼市场等。
中国的水产品市场是在落后的渔业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早期的鱼行有一定的渊源和广泛联系。早在清代乾嘉之际,武汉就出现了兼营鸭蛋的“鱼蛋行”。同治年间,鱼、蛋分立两行,到宣统元年(1909)注册的鱼行已达54家,后来随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逐渐分化为“鲜鱼行”“干鱼行”“蟹行”“虾行”等。随着鱼行的兴起和发展,仿效日本模式的鱼市场陆续出现。中国最早的水产品市场,于1927年在青岛创立。1936年,中华民国政府实业部同上海工商界人士合资创办“上海鱼市场股份有限公司”。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对水产品市场的整顿和改造,在沿海主要渔港和内陆大城市增设了不少国营水产品市场。1979年以后,中国水产品流通体制不断改革,水产品市场的恢复和发展获得了新的契机,在中国水产品主产区、主销区和水产品集散地建立了一批水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已形成了以水产品批发市场为骨干,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相配套的水产品市场体系。至2016年,中国已建成大中型专业水产品市场约340个,2400多家包括水产品在内的综合批发市场,在沿海和中心城市形成了一大批超万吨(或交易额超亿元)的中心水产品交易市场,组成了当前水产品流通渠道的基本框架,在产地和销地之间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