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史对策是指生物在对环境适应中能获得最大限度发展的策略。生活史对策理论主要从物种对策和生活史特征的角度理解演替机制和动力。
1967年,美国生态学家R.H.麦克阿瑟和E.O.威尔逊把物种的生活史对策划分为r-对策和K-对策。英国生态学家J.P.格瑞姆根据植物物种对干扰、竞争和胁迫的适应特征,提出了三种生活史对策:竞争型对策、耐受型对策和杂草型对策。竞争型对策是指物种生存在资源丰富的生境中,能够较好地利用环境资源而快速、密集或拥挤地生长,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耐受型对策是指物种常生长在资源贫瘠的生境中,其大部分能量用于维持和延长生命;杂草型对策的物种多为一年生或生活期短的杂草,能够快速生长,并产生大量的种子,竞争能力较弱,多出现在资源丰富的临时生境中。
J.P.格瑞姆的学说从物种对策及生活史角度理解演替过程。生活史是物种的生长、分化、生殖、休眠和迁移等各种过程的整体格局,不同的物种具有不同的生活史特征,生活特征与其栖息地环境条件紧密相关,物种在一定的环境下会表现出适应性。各种生活史对策的价值决定于这一对策对于生存和繁衍后代的贡献大小,即适合度的值。同时,各种生命过程之间还存在权衡。因此,物种的生活史对策表明物种的能量分配合理,各个生命过程协调,繁殖和存活适合度最佳。在废弃地的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竞争型和杂草型对策的种类趋于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