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学 . 渔业 . 水产养殖 . 水产遗传育种学 . 水产动物生殖生物学 . 鱼类性别异形

鱼类性别异形

/fish sexual dimorphism/
最后更新 2024-11-20
浏览 198
最后更新 2024-11-20
浏览 198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同一鱼类物种雄性和雌性个体之间的差异。包括个体大小异形、形态异形、颜色异形以及生理和行为等差异。

英文名称
fish sexual dimorphism
所属学科
渔业

长期野外调查和养殖实践发现,许多鱼类雌雄个体间存在性别异形现象,在诸如生长率、成熟年龄、繁殖方式、体色、体型和个体大小等方面雌、雄鱼之间存在差异。其中,最显著的性别异形现象是由于雌雄个体的成熟时间不同导致的个体大小异形。譬如,在鱼、牙鲆、半滑舌鳎等鱼类中,卵巢成熟比精巢晚,性成熟期间大部分营养物质转化为身体的增长,因而雌性个体比雄性个体大;相反,有些鱼类如黄颡鱼、尼罗罗非鱼、乌苏里拟鲿和乌鳢等,精巢成熟晚,表现为雄性个体大。此外,有些鱼类,如板鳃类雄鱼具有鳍脚,鳉科鱼类雄鱼具有交配器,鳑鲏类雌鱼具有产卵管等生殖器官;有些鱼类雌雄个体在生殖行为上有差别,如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等都是雌鱼营口腔孵卵,而雄鱼则没有此习性。有些鱼类在繁殖季节出现形态异形,如鲤科鱼类的雄鱼在鳃盖等处出现珠星(或称追星),胭脂鱼雄性个体出现异常鲜艳的婚姻色。在孔雀鱼等大多数观赏鱼类中,雄鱼要比雌鱼在体色上更加光彩夺目,尾部形状千姿百态,尾柄及尾鳍占身长的2/3左右;而雌鱼多为单一银灰色,各鳍均较雄鱼的短,尾柄及尾鳍占全身的1/3左右。

由于一些鱼类雌雄个体具有不同的生长速度和大小差异,进行性别控制培育全雌或全雄的养殖群体对渔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养殖单性群体可控制养殖鱼类的繁殖从而控制养殖鱼的密度、延长有效生长期等均可极大提高鱼类养殖产量。已经发展出种间杂交、性反转、人工雌核生殖、性别连锁遗传标记辅助育种等多种生物技术培育单性群体。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研究团队就利用人工雌核生殖和性反转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培育出全雌鲤;已成功开发出黄颡鱼、半滑舌鳎、乌苏拟鲿等鱼类的性别连锁遗传标记,并与人工雌核生殖、性反转技术结合建立了快速生产全雄鱼的育种技术路线。譬如,黄颡鱼“全雄1号”是采用性染色体特异标记遗传鉴定、人工雌核生殖和性激素诱导性逆转相结合的性别控制育种技术培育出来的养殖品种。此外,中国还培育了全雌牙鲆“北鲆1号”和“北鲆2号”、罗非鱼“鹭雄1号”、罗非鱼“粤闽1号”、翘嘴鲌“全雌1号”、全雌翘嘴鳜“鼎鳜1号”、翘嘴鳜“武农1号”、杂交鳢“雄鳢1号”、虹鳟“全雌1号”单性水产品种。

  • HEULE C, SALZBURGER W, BOHNE A.Genetics of sexual development: an evolutionary playground for fish.Genetics,2014,196(3):579-591.
  • MARTINEZ P, VINAS A M, SANCHEZ L, et al.Genetic architecture of sex determination in fish: applications to sex ratio control in aquaculture.Front Genet,2014,5:340-351.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