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学 . 水利工程 . 水工建筑物 . 泄洪消能建筑物

面流消能

/roller bucket type energy dissipator/
条目作者林继镛撰王英奎、廖仁强修订
条目作者林继镛撰

林继镛撰

王英奎、廖仁强修订

王英奎、廖仁强修订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240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240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利用泄水建筑物末端的淹没鼻坎,将下泄急流的主流挑至水面,通过主流在表面扩散及底部漩滚和表面漩滚以消除余能的消能方式。

英文名称
roller bucket type energy dissipator
所属学科
水利工程

面流消能(图1)主流在表面,具有底部漩滚,主要由较长距离的表面扩散、紊动、掺气作用及底部横轴漩滚进行消能,底部流速不高,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作用较轻。面流消能工程构造简单,易于施工,有利于漂木、排冰及宣泄其他漂浮物,但其表面流速较大,水面波动较大且向下游延伸较远,对岸坡稳定、电站运行和下游航运条件均有不利影响。面流消能一般适用于下游尾水较深且水位稳定,河道顺直,河床特别是两岸在一定范围内有较高抗冲能力,单宽流量变化不大、水头较小的中坝、低坝。

图1 面流消能图1 面流消能

面流流态复杂多变,对下游尾水条件要求高。面流流态与鼻坎布置形式、水头、单宽流量、下游水深及冲淤河床形态等因素有关。在一定流量及跌坎尺寸条件下,随下游水深的增加,面流将依次出现自由面流、自由混合面流、淹没混合面流、淹没面流等流态。对河床冲刷而言,淹没面流及自由面流较轻,自由混合面流及淹没混合面流严重些。当有漂木、排冰等要求时,流态应控制在自由面流;否则,流态视河床抗冲能力可适当放宽。实用流态通常以应用自由面流及自由混合面流居多,淹没混合面流或淹没面流有时也可应用。面流流态的水力计算可通过经验公式进行计算,但还不够成熟,一般都要通过水力模型试验验证,以选定合适的设计方案。

1926年苏联首先提出面流消能,并应用于伏尔霍夫水电站上,之后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的西津水电站、青铜峡水电站(图2)、富春江水电站、龚嘴水电站、天桥水电站等均采用面流消能。

图2 葛洲坝水电站泄洪图2 葛洲坝水电站泄洪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