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语或多语社会中,语码夹杂主要表现为以使用某语言为主,夹杂使用其他语言,即双语或多语者在使用一种语言表情达意时,混入别种语言的要素。香港在使用普通话和粤语时常夹杂英文语词,如“阿Sir”“写份report来”“大家happy一下”“你得唔得闲去shopping?”(你有空去购物吗?)新加坡华语中也有类似情形,如“等一下我要搭bus到Interchange,你要不要我帮你去KFC买fried chicken?”单语社会语言使用者的话语也可能出现这种“跨语言”的语码混用现象。如21世纪初,“I服了you”曾广泛流行于内地的大学校园,“hold住”则成为内地2011年度汉语新词语。以夹杂方式使用的语言通常为一种,少数情况下为一种以上,如新加坡华语在使用中有时夹杂有英语和马来语两种语言的词语。
在双言社会中,语码混用多表现为以使用某语言的变体A为主,夹杂使用该语言的变体B。新加坡的福建社群在说闽南语时,如遇到“广告”“新生代”等新词时,不是将它们根据语音对应关系转为闽南话,而是习惯用华语表达,从而形成华语和闽南语的语码混用。闽南语是马来西亚使用人数最多的汉语方言,当地华人也有说粤语的,他们在使用粤语时经常夹有闽南语的词语。
语码夹杂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有些语码夹杂是有意为之的,即交际者在某种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下,通过语码夹杂表现某种社会特征,或实现某种交际目的。如小说《围城》中写到的银行买办张先生,出于身份炫耀和崇洋媚外的心理,“喜欢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围城》)。调查显示,少数香港中学生认为懂英文才有派头,所以说话夹杂英文词。地方的大众传媒在新闻报道中夹杂一些方言词,目的是让地方受众感到更加亲切。有些语码夹杂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主要出现在双语或双言社会中。如交际者对于某些概念不知如何用正在使用的语码表达,便用另一种语码中的对应词语来言说。这种表达上的困难往往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如马来西亚中学生说汉语方言时夹杂华语词语的情况很突出,主要原因有找不着合适的词汇、方言能力下降和马来西亚的多语环境。
语码夹杂对语言的运用和传播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许多语码夹杂现象不利于母语认同的增强、标准语的推广或方言的传承,不过也有一些语码夹杂丰富了语言生活。语码夹杂对语言本体也有影响。如香港有“去modernize X”(X指具体某事物)式的语码夹杂用法,不少本来是不及物动词的“~化”在港式中文中均可带宾语,如“这么一来便合理化了所有减薪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