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赈早在先秦时期已出现,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其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工的内容如清除淤积、疏浚河流、开凿水渠、修筑堤坝、兴修公路、修筑铁路、建造机场、修缮房屋、推广农事、植树造林、举办工厂、创办识字班等,涵盖了水利、交通、房屋建设、市政工程、农林、事业等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工赈是以“生产”为手段,以“救济”为目标,相对于其他赈济方式,其特殊性在于将生产与救济相结合,成了“生产”与“赈济”的有机统一,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以工代赈是整个赈灾救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工赈担负着承前启后的救灾重任,上承急赈之需,立足于广大灾民的生存问题,下启灾民之根本,着眼于灾民长远利益。工赈不仅解决了灾民的生计问题,而且有利于调动广大灾民的生产积极性,把大量闲置的流民妥善安置、合理疏导,为恢复生产、兴建农田水利等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在历代赈灾救荒措施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为了工赈的有效实施,历朝历代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基本措施,包括制定工赈管理规范、确定工赈管理原则、拟定工赈施工规则等。工赈的实施包括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工赈的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工赈计划的申报与审批、工赈工程勘察、工赈路线选定、计划制订、资金预算、工程图纸设计、开展招标承包业务等。工赈施工阶段是在工赈主管部门的监理下,通过监工人员和灾工的劳务付出,将工赈计划直接转化为社会实践,以产生工赈救灾绩效的过程,这是工赈救灾工作的核心和中心环节。
工赈具有恢复经济发展、改善灾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改良社会风气、保护生态环境等社会功能,同时还具有整体的复杂性、救灾的间接性、有偿性、继续性等特征。具体工赈项目又具有工期长、所需救灾资金数目大、招募灾工数量众、工程科技含量低的特点。工赈是一种标本兼治的赈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