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 . 社会保障 . 社会保障历史 . 社会救助史

工赈

/work relief/
条目作者文姚丽

文姚丽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86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86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古代通过招募灾民、兴办公共工程等让灾民参加社会劳动来获取工粮或工资的一种特殊救济方式,也是一种有偿的赈济方式。是以工代赈的简称。

英文名称
work relief
所属学科
公共管理

工赈早在先秦时期已出现,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其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工的内容如清除淤积、疏浚河流、开凿水渠、修筑堤坝、兴修公路、修筑铁路、建造机场、修缮房屋、推广农事、植树造林、举办工厂、创办识字班等,涵盖了水利、交通、房屋建设、市政工程、农林、事业等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工赈是以“生产”为手段,以“救济”为目标,相对于其他赈济方式,其特殊性在于将生产与救济相结合,成了“生产”与“赈济”的有机统一,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以工代赈是整个赈灾救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工赈担负着承前启后的救灾重任,上承急赈之需,立足于广大灾民的生存问题,下启灾民之根本,着眼于灾民长远利益。工赈不仅解决了灾民的生计问题,而且有利于调动广大灾民的生产积极性,把大量闲置的流民妥善安置、合理疏导,为恢复生产、兴建农田水利等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在历代赈灾救荒措施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为了工赈的有效实施,历朝历代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基本措施,包括制定工赈管理规范、确定工赈管理原则、拟定工赈施工规则等。工赈的实施包括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工赈的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工赈计划的申报与审批、工赈工程勘察、工赈路线选定、计划制订、资金预算、工程图纸设计、开展招标承包业务等。工赈施工阶段是在工赈主管部门的监理下,通过监工人员和灾工的劳务付出,将工赈计划直接转化为社会实践,以产生工赈救灾绩效的过程,这是工赈救灾工作的核心和中心环节。

工赈具有恢复经济发展、改善灾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改良社会风气、保护生态环境等社会功能,同时还具有整体的复杂性、救灾的间接性、有偿性、继续性等特征。具体工赈项目又具有工期长、所需救灾资金数目大、招募灾工数量众、工程科技含量低的特点。工赈是一种标本兼治的赈济方式。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