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创作、分享、交流意见和观点。社会化媒体呈现形式主要包括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媒体类型主要有微博、微信、博客、播客、论坛、维基百科、内容社区、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工具等。万维网创始人T.伯纳斯-李[注]等将社会化媒体定义为一系列能够促进个体共享信息、协作、创建并发展在线社区的软件工具的集合;学者A.卡普兰[注]和迈克尔·亨莱因[注]将社会化媒体定义为建立在Web 2.0理念和技术基础上,基于因特网的一系列应用的总称,它推动信息和知识的创作、交流与共享。
互联网用户用于内容生成与交换的平台。又称社交媒体、社会媒体。
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创作、分享、交流意见和观点。社会化媒体呈现形式主要包括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媒体类型主要有微博、微信、博客、播客、论坛、维基百科、内容社区、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工具等。万维网创始人T.伯纳斯-李[注]等将社会化媒体定义为一系列能够促进个体共享信息、协作、创建并发展在线社区的软件工具的集合;学者A.卡普兰[注]和迈克尔·亨莱因[注]将社会化媒体定义为建立在Web 2.0理念和技术基础上,基于因特网的一系列应用的总称,它推动信息和知识的创作、交流与共享。
社会化媒体与用户生成内容密切相关,前者是后者的表现形式,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前提。用户生成内容泛指以任何形式在网络上发表的由用户创作的文字、图片、音频及视频等内容。用户既是网络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网络信息的生产者和传递者。
社会化媒体是互联网变革发展的产物,它通过一系列开放性强、拓展性好的新兴技术或聚合技术开发适用于各种应用范畴的软件、网站平台和系统,从而吸引更多的互联网用户群体的参与。1980~1989年为社会化媒体的萌芽期,即时通信、交友网站、论坛均在这一时期出现。1990~2003年为社会化媒体的洗礼期,各种形式的社会化网络出现。2004~2010年为社会化媒体的成熟期,2004年Web 2.0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成为社会化媒体诞生的主要标志;Facebook、Twitter均诞生在这个阶段。2010年之后为社会化媒体的大规模应用时期,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大量社会化媒体应用开始流行起来,比较知名的有微博、微信、Skype等。因此,社会化媒体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只是随着Web 2.0理念的兴起和相关技术的蔓延从本质上激活了用户生成内容的灵魂,即每个网络用户都是互联网的创作者,从而使得社会化媒体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它具有以下典型特征:①参与性。社会化媒体可以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地贡献和反馈,它模糊了媒体和受众之间的界限,每个参与者都可以同时作为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②公开性。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服务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免费获取,鼓励人们评论、反馈和分享信息,除部分受保护的内容外,参与和利用社会化媒体的内容几乎没有任何障碍。③互动性。传统媒体是一种“广播”的形式,媒体将内容传输或散发给用户,是一种单向、灌输式的信息传递。而社会化媒体的优势在于,信息的传播具有双向对话的特质。④社区化。在社会化媒体中,人们可以很快地形成一个社区,并就共同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沟通,如明星、购物或者政治话题等。⑤联通性。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都具有强大的联通性,通过链接和整合,将多种媒体融合到一起。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化媒体的迅速崛起,社会化媒体逐渐成为人们最常用的社交工具之一。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化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逐步完善,其功能也得到进一步丰富。社会化媒体的功能主要体现在:①进行低成本的沟通。沟通的低成本与高效率,降低了一个社群建立的成本。②形成针对性的社群。社会化媒体以用户共同的爱好为基础,可以形成更为广泛的社区组织,且组织的边界逐渐模糊。③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由于社会化媒体具有更低的社交成本和更大的社交圈子,故而降低了个人影响力的门槛。小规模的核心人群可以影响大规模的非核心人群,他们的评价和意见会大大影响其他用户产生的言论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