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核酸

脱氧核糖核酸

/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
条目作者王德宝贾弘禔
条目作者王德宝

王德宝

贾弘禔

贾弘禔

最后更新 2024-06-01
浏览 415
最后更新 2024-06-01
浏览 415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由脱氧核糖核苷酸连接形成的多聚体。因其戊糖2′-C原子脱氧而得名。曾用名胸腺核酸。

英文名称
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
曾用名
胸腺核酸
所属学科
生物学

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此外在线粒体、叶绿体也有分布。原核生物基因组和质粒,以及非RNA病毒和噬菌体的基因组核酸均由DNA构成。

由4种脱氧核苷酸(见脱氧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多聚脱氧核苷酸链组成。多聚脱氧核苷酸链两端分别是自由的5′-磷酸基和3′-羟基。通常约定,表示DNA脱氧核苷酸或碱基排列顺序(DNA一级结构)时自左至右、按5′→3′顺次书写。自然界大多数DNA分子由2条互补的多聚脱氧核苷酸链沿5′→3′方向反向平行,组成DNA双螺旋结构(见DNA双螺旋),只有少数噬菌体DNA和病毒DNA是单链、线性或环状的。真核生物染色体DNA由2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组成,线性、无分枝。绝大多数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是双链环状,但某些原虫DNA和真菌线粒体DNA是线性分子。大肠杆菌DNA和某些病毒基因组DNA也呈双链、环状。无论是线性DNA还是封闭环状DNA,在双螺旋结构基础上进一步缠绕,形成超螺旋构象,或与蛋白质结合组成染色体(见DNA超螺旋核小体)。

DNA是生物大分子。物种不同,分子(质)量差异极大,通常(单链DNA)采用核苷酸(nt)或(双链DNA)碱基对(bp)数目表示其大小。原核生物基因组DNA(gDNA)分子较小,如ΦX174噬菌体gDNA由1条单链、环状DNA组成,仅含5386nt;T4噬菌体gDNA是线性、双链DNA,含168千碱基(Kb);大肠杆菌gDNA为密集折叠的双链、环状DNA,4.6兆碱基(Mb)。真核gDNA分子较大,如啤酒酵母gDNA为13.5mbp,分布在16个染色体上;最小的Ⅰ号染色体DNA为230Kb,最大的Ⅳ染色体DNA为1.52Mb。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已测定的人gDNA序列含3289Mb(包括拼接连续克隆群时人为产生的重叠序列),分布在23对染色体;最小的21号染色体DNA为45Mb,最大的1号染色体为279Mb。某些植物的gDNA更大。各种生物线粒体DNA(mtDNA)变化较大,动物mtDNA小于20Kb,例如人mtDNA约为16.6Kb;但酵母mtDNA较大,约80Kb,各种植物mtDNA更大,在0.1~2Mb范围内。

呈酸性,溶于水,抗碱水解能力较RNA强。碱基共轭双键赋予其特征性的紫外吸收光谱,最大紫外吸光值在260纳米。凡能破坏氢键、碱基疏水力(键)的理化因素(如加热、酸、碱、尿素、甲酰胺等)均可使DNA双链或单链DNA分子的局部双链解开、分离,称DNA变性。伴随变性,DNA溶液发生胶体化学和物理化学性质变化,例如紫外光吸收增加(即增色效应)、旋光减低、黏度下降等。在DNA热变性中,使50%DNA变性的温度称为解链温度(Tm),Tm值与DNA分子中“G+C”含量呈正相关。去除变性因素,变性DNA的2条互补链可重新恢复双链结构,称复性。DNA的变性、复性是核酸杂交的基础。

DNA是基因的物质基础,基因组DNA与组蛋白结合组成染色质(见核小体),决定生物个体的遗传性状及物种和个体的变异。DNA编码遗传信息,生物体亲子之间的相似性和继承性,即遗传信息均储存在DNA分子的核苷酸/碱基序列中。原核、真核生物细胞的基因组是双链DNA,其中一条链称非编码链或模板链(曾被称其“负链”或“反义链”),与之互补的另一条链称编码链或正链。在基因转录时,由模板链指导转录的信使RNA(mRNA)碱基序列与编码链相同,仅尿嘧啶(U替换胸腺嘧啶(T,因此,以mRNA为模板合成的蛋白质/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代表了DNA编码链的序列信息。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蛋白质/多肽链的基因编码链并非总位于同一DNA链。至2000年人类基因组序列框架草图发布之际,估计人类基因组含31000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已确立22000个基因;当时塞莱拉基因组公司还鉴定了740个RNA编码基因。此后鉴定的基因数目还在增加。

染色体或基因组稳定性对维持细胞正常生理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基因组DNA损伤时可导致染色体不稳定性(CIN)或基因组不稳定性(GIN),引起细胞结构表型或功能表型异常,因此DNA损伤修复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内外环境中的理化及生物学因素可导致DNA损伤。DNA损伤的急性效应是DNA代谢及细胞活动失调;慢性或长期效应是基因突变,与肿瘤、衰老、出生缺陷及多种疾病发生相关。正常细胞存在DNA损伤修复机制(见DNA修复),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