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学 . 美术学 . 中国古代美术 . 〔中国古代美术〕 . 雕塑 . 中国雕塑 . 〔雕塑史〕 . 原始雕塑 . 明清雕塑 . 明清宫廷建筑雕刻

十三陵石刻

/stone sculptures of Ming Tombs/
最后更新 2024-07-11
浏览 1326
最后更新 2024-07-11
浏览 1326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明代陵墓雕塑。

英文名称
stone sculptures of Ming Tombs
创作时间
明代
地理位置
北京市西北约50千米的天寿山下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西北约50千米的天寿山下,是明代13个皇帝的墓葬。十三陵始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包括: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是一个依据地势、规划有序的陵墓建筑群。其所属石刻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石刻组雕即排列在十三陵的共同的神道上。陵区正门前竖一五间六柱汉白玉石牌坊,宽28.86米,其夹柱石上雕有麒麟、狮子、龙和其他怪兽,浮雕精美,结构宏伟,是中国现存牌坊中最大的一座。神道两旁排列有石兽6种: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2对,均为1对蹲坐,1对伫立,共24件。人像有武将、文臣、勋臣3类,各2对,皆作立像,共12尊。十三陵石刻以表现皇权的神圣威严为主题。在题材上继明孝陵石刻而有所变化,布局以石狮为首,取消了牵马人及虎、羊等形象,保留了骆驼、象和獬豸等。形象之间更加协调,并于碑亭四角设雕刻华丽的华表,内容组合更加庄严。造型上发展了写实手法,雕像都用整块白石琢成,体积高大厚重,人物比例匀称,刻画细腻精致,神态恭谨;动物神情温驯,雕刻精细,但生气不足。雕刻作风趋于简朴,既发展了古代石刻的庄严传统,又开创了华贵纹饰的雕刻风格。

明十三陵神道石文官明十三陵神道石文官

明十三陵神道石骆驼明十三陵神道石骆驼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