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盛酒器,故有的器物出土时腹内置酌酒勺。主要流行于商后期到西周中期。造型多追求华丽效果,遍体布满纹饰,少数作品朴素无华。基本造型特征为器盖作立体动物形,腹椭圆,有流及鋬,前昂后低,圈足或三四足。器身纹饰有的与盖上的头部相连,使整个器物构成完整的鸟、兽形体;有的上下不相连属,器腹单独以兽面或鸟形为饰。兕觥名称屡见于先秦古籍,但实物均无自铭,是否即古代用于礼仪场合的兕,学术界尚有不同意见。今通称兕觥的器类定名始自宋代《续考古图》,而前人每与水器中的匜类相混,近人王国维著《说觥》,始加以明确区分。由于兕觥以动物形体为造型或装饰,又每与酒器中的牺尊名称相混淆。
西周时期兕觥数量较少,近年发现的重要器物有西周早期的折觥、西周中期的日己觥等,均沿袭商代华丽的造型而又有所变化。折觥造型端庄华美,盖前沿为羊首,有下垂的大角。日己觥身后部加飘洒的长尾,刻有鸟尾羽的纹饰。两器器身部分方形,造型似方彝。折觥有铭文40个字,有重要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