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学 . 渔业 . 水产养殖 . 水产养殖病害 . [水产动物免疫学] . 鱼类免疫学 . 鱼类非特异性免疫系统 . 鱼类模式识别受体

鱼类模式识别受体

/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 in fish/
最后更新 2024-11-20
浏览 140
最后更新 2024-11-20
浏览 140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由鱼类胚系基因编码的能够识别病原微生物的重要成分,即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注],从而激活一系列信号通路,引发先天免疫反应的受体。

英文名称
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 in fish
所属学科
渔业

硬骨鱼类模式识别受体(PRRs)主要分为4类,即C-型lectins、Toll样受体[注]视黄酸诱导基因I样受体[注]NOD样受体[注]

先天免疫反应中模式识别受体的一种,在钙离子存在下能特异地识别病原微生物表面的糖类物质,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从而有效地清除和杀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细菌或病毒)。此外,它们在呈递抗原、免疫细胞识别与迁移等方面也发挥作用。

一类从线虫到哺乳动物都保守的模式识别受体。属I型跨膜蛋白,由一个包含亮氨酸富集重复区(LRR)的胞外段、一个跨膜区和一个具有Toll/IL-1受体区(TIR)的胞质段组成。胞外段LRR区涉及病原的识别,而胞质段TIR则参与TLR的信号传导和定位。TLRs通过亮氨酸富集重复区识别各自的配体后,经髓样分化因子[注](MyD88)依赖途径或MyD88非依赖途径引发细胞内信号激活。从硬骨鱼类中至少发现了16种类型的Toll样受体,其中Toll样受体1、2、3、4、5、7、8、9、12和13是哺乳类Toll样受体的直接结构同源物,而Toll样受体14、19、20、21、22和23则没有预测到哺乳类同源物,是硬骨鱼类特有的Toll样受体。鱼类Toll样受体信号途径的详细过程与哺乳类有所不同。鱼类MyD88、TIR域衔接因子蛋白(TIRAP)、TOLL样受体衔接分子1(TICAM1)和选择性雄激素受体调节补充剂(SARM)等信号分子在结构及功能上具保守性。

一类存在于细胞质中的模式识别受体。能够识别细胞质中的病毒RNA,诱导干扰素的产生,发挥其抗病毒的功能。哺乳类视黄酸诱导基因I样受体包括3个成员,即视黄酸诱导基因I[注](RIG-I)、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注](MDA5)和LGP2[注]。RIG-I、MDA5和LPG2的基因同源物均在硬骨鱼类中发现。RIG-I只存在于部分硬骨鱼类基因组中,如鲤鱼和鲑鱼基因组中,提示该同源基因已经从部分特定鱼类基因组中丢失。过表达鱼类RIG-I或者RIG-I的CARD结构域,细胞的抗病毒能力显著增强,说明了其功能的保守性。MDA5和LGP2则普遍存在于所有硬骨鱼类基因组中,与哺乳动物MDA5和LGP2相同,鱼类MDA5和LGP2也能结合病毒双链RNA成分。然而与哺乳类的LGP2负调控MDA5信号通路的功能不同,鱼类MDA5和LGP2的过表达均能增强细胞的抗病毒能力。这些说明了鱼类RIG-I样受体功能及其信号通路的保守性及特殊性。

一类细胞内的模式识别受体。哺乳动物NOD样受体(NLR)家族由5个成员组成,包括NLRA、NLRB、NLRC、NLRP和NLRX。所有NLR由3个主要结构域组成,即中间结构域NACHT,可变数目的C端LRR结构域,和N端的效应结构域。NLR家族成员效应结构域的不同决定了其介导信号转导的特异性。两个NLRC家族成员NLRC1(NOD1)和NLRC2(NOD2)与细菌肽聚糖结合后,其效应结构域与RIP2激酶发生作用,通过激活NF-B诱导IL-1等促炎性因子的表达,说明鱼类NOD1和NOD2具有与哺乳动物同源物相似的结构与功能。此外,NLRA同源物也在硬骨鱼类中得到鉴定,鱼类NLRA与哺乳类NLRA一样具有核定位潜能,提示鱼类NLRA在功能上的保守性。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