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刻多为佛教造像,极少数与道教有关。还常刻造像缘由和造像者姓名、籍贯、官职等,有时有线刻的供养人像。对研究各时期宗教艺术和宗教史有重要价值。造像碑于十六国时期出现,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时期最为盛行,至隋代日趋衰落,唐代仅偶有发现;现存实物以北魏时期的最早。
王阿善造像(527年,道教造像,高27.8厘米、宽27.5厘米)
造像碑的形制大致可分为扁体碑形和四面体柱状两类,以前者居多。扁体碑形造像碑的主要像龛雕于碑体正面,碑阴及碑侧多刻造像人题名和供养人像等,有的也雕像龛。这类造像碑可分为有碑额和无碑额两式:前者如山西新绛东魏武定二年(544)释迦多宝造像碑;后者又有圆拱形碑首和方形碑首两种,分别如麦积山石窟“麦察”133号窟中第10号造像碑和河南襄城县北齐天统四年(568)造像碑。除立碑形造像碑外,还有卧碑形造像碑,如河南襄城县北齐天统五年(569)造像碑。四面体柱状造像碑四面的宽度大致相同,均有雕刻,以河南浚县北齐武平三年(572)造像碑最为精美。
佛教造像碑主要发现于陕西、河南、山西、甘肃等地,造像的题材和风格一般近似于同时期的石窟艺术。道教造像碑主要见于陕西铜川市耀州区,道教造像常与佛教造像合雕于一碑,如北魏始光元年(424)魏文朗造像碑等。特别是北周保定二年(562)李昙信造像碑发愿词中,记明为“敬造释迦、太上老君诸其菩萨石像一区”,可确证为佛、道造像合雕的造像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