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科学技术史 . 农学史 . 〔古代农业思想〕

天地人三才说

/view of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elements heaven,earth and human/
条目作者李昕升

李昕升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343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34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把天、地、人当作构成宇宙的三大要素,以此作为分析框架应用于各领域,着重论述农业生产中天、地、人要素的作用和它们的变化与关系。

英文名称
view of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elements heaven,earth and human
所属学科
科学技术史

天、地、人“三才”说是中国传统农学思想的核心和总纲,贯穿所有农书,是传统农学立论的依托。“三才”说最早见于《易经》:“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战国时“天时”“地利”“人和”已经是比较流行的哲学概念。

应用到农学领域,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审时篇》:“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体现了农业生产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亦即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统一。这里把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区分为“天”和“地”两大类。所谓“天”,主要指气候条件。这一条件人们很难加以改变,只能了解、顺应、利用它,不失时机地进行耕作、播种、管理和收获。所谓“地”,包括水、土、植被等条件,中心是土壤,“地可使肥,又可使瘠”,即土壤肥力是可以变化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们对于农业环境就不再是被动和无能为力的了,人们通过劳动,进行耕作、施肥等措施来改变土壤的结构和肥力状况,把不利的土地环境改造为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土地环境。在这过程中,同时也部分地克服了天时条件中的不利因素,如通过精耕细作和合理的农田结构可以防止或缓解旱涝的危害等。《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阐释的“天、地、人”三大因素的关系,把“人”的因素放在了首位。

清代马一龙在《农说》中首次把时宜、地宜、物宜“三宜”思想纳入“三才”。从本质上说,“三才”是中国传统农学的基础和总结,作为观察人与自然整体的前台,“三才”提供了一个支撑点。

农业本就与自然与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农业不仅具有自然性,还有社会性,具有明显的二重性特征。一方面,它有鲜明的自然特征,动植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其形态、生态、习性、用途都是自然形成;另一方面,动植物经过人类的社会性劳动,栽培、采收、饲养、加工、传播,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农产,接着进入交换、消费、使用领域,有突出的社会性特征。

“三才”中农业生产的诸多因素堪称有机联动的整体,正是在这种整体观的指导下,传统农业重视废弃物质的再利用,体现了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表达,天、地、人三者形成的共生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可持续农业。

在某种意义上,人居于“三才”的主导地位,但不是自然的主宰,而仅仅是自然过程的参与者,“和”始终是人的追求,人只能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趋利避害,争取稳产高产,而不能异想天开。所以贾思勰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亦成为贯穿《齐民要术》始终的指导思想。

  •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