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中提出,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劳动的分工程度则是由市场的大小决定的。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导致了创新的出现,因为被分配到特定过程操作的工人会更容易发现达到同样结果的更好的方法。对复杂工序的劳动分工会将复杂工序转换成一系列简单工序,进而导致了机器的使用。在机器使用和分工工序中的进一步劳动分工,会被市场的大小所限制,就如为了制作一颗钉子而去制造一个铁锤是不划算的。随着市场的扩大,分工和专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反过来说,如果市场范围没有扩大到一定程度,即需求没有多到使专业生产者的剩余产品能够全部卖掉时,专业生产者就不会实际存在。
美国经济学家A.A.杨格(Allyn Abbott Young,1876-09-19~1929-03-07)1928年的论文《报酬递增和经济进步》从报酬递增的理论分析中发展了斯密劳动分工的思想,他评价斯密有关分工受市场大小影响的理论为“全部经济学文献中最有阐述力并富有成果的基本原理之一”,并通过引入迂回生产方法等概念,提出“分工决定分工”的观点。
美国经济学家G.J.斯蒂格勒(George Joseph Stigler,1911-01-17~1991-12-01)于1951年提出了斯密定理的一个两难悖论:如果确定市场大小限制了劳动分工,那么产业结构就必然为垄断;如果典型的产业结构是竞争,那么斯密定理就定是错的或毫无意义的。并依此对进入壁垒和规模经济进行了重新界定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