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地表或近地表传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共炮点道集上一般表现为频率范围低,能量强,视速度低,整体呈扫帚状分布,且具有频散特性,即不同频率的地滚波有不同的传播速度(相速度)。由于地球不是均匀介质体,且通常地下深层的波速比浅层快,穿透深度约为波长的0.6倍,频率愈低(波长愈长)的地滚波穿透深度愈深,因而传播速度愈快,所以在地震记录上低频波先到达,高频波后到达,形成具有明显波散特征的记录。地滚波沿自由表面传播,在传播方向上比体波衰减慢,其振幅随深度大体呈指数衰减。地滚波在地表面的质点运动轨迹为椭圆,地滚波因此而得名。
一方面,是爆破地震过程里,地震记录中一种常见的干扰波,其占据地震图的大部分,掩盖了有效波,在反射地震勘探中,地滚波这类干扰面波的存在会严重降低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影响资料处理质量,特别是叠前处理的影响更为严重。如给静校正、速度分析、叠前偏移等造成很大困难。因此,加深对地滚波的研究,优化压制地滚波的方法对于地震记录和资料处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压制地滚波的方法有基于频率特征的高通滤波,基于地滚波空间分布特征的视速度滤波,以及F-K滤波和τ-p变换域滤波等同时考虑了地滚波空间和频率特征的滤波方法。
另一方面,由于地滚波能量大,易识别,衰减小,信噪比高、抗干扰能力强以及在层状介质中的频散特性,即不同频率的地滚波能够反映不同深度介质的弹性性质,在浅层工程地震勘探中又对它加以利用形成了瑞雷面波勘探方法,瑞雷面波勘探方法在工程勘察、地下空洞及掩埋物探查、地质调查和无损检测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了一门很有发展前景的勘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