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3月3日,匈牙利民族运动领袖L.科苏斯率先提出了改变政治体制、制定宪法的要求。3月13日,维也纳的等级议院出现了混乱,左翼政治家激烈抨击现行制度。议院外,工人修筑街垒,维也纳失控。当晚,被视作复辟时代精神领袖的奥地利首相K.von 梅特涅化装潜逃。随后两日,奥皇斐迪南一世应允建立国民军、废除审查制,并承诺制定宪法。3月17日,第一个责任内阁成立,内政部部长F.von 皮勒斯道夫负责修宪。《皮勒斯道夫宪法》作为三月革命的结果,于4月25日颁布。然而,由于它仍然坚持两院制架构,引发左翼革命者的不满。
在新一轮革命风潮(即“五月革命”)的压力下,5月15日,内阁做出让步,首先确定一个立宪国会,由其制定新宪法,《皮勒斯道夫宪法》作为过渡法规。7月22日,国会开幕,383名议员参加。9月初,国会宣布农民解放、废除农奴制。这一结果并不能让非德意志人满意。
早在6月初,布拉格爆发了降灵节起义,要求帝国转变为各民族平等参加的联邦体制。9月,匈牙利以及上意大利的威尼斯、米兰、伦巴第也出现了独立运动。同情这些运动的维也纳人再次发起了革命(即十月革命)。奥地利皇室一方面强力镇压,甚至以鼓动罪处死了拥有豁免权的法兰克福国民议会议员R.布鲁姆,另一方面在民族平等议题上略做让步。12月2日,已无法执政的斐迪南一世退位,约瑟夫一世继位。
1849年3月4日,新皇颁布宪法,史称《钦定三月宪法》,确立了一个包含两院制的国会和一个代表地方及民族利益的帝国会议。随后,它拒不承认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制定的全德宪法,并联合普鲁士共同镇压了各地革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