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学 . 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 〔发展的外部资源〕 . 对外贸易

技术差距理论

/technological gap theory/
条目作者邢斐宗晓晗
条目作者邢斐

邢斐

宗晓晗

宗晓晗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297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29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以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及扩散为基础,探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的技术差距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主要解释国际技术转让和技术引进的动因机制。从理论渊源来看,可作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动态扩展。又称技术差距模型(technological gap model)。

英文名称
technological gap theory
又称
技术差距模型
所属学科
经济学

技术差距理论产生于1961年,代表人物为美国学者M.V.波斯纳(Michael Vivian Posner,1931-08-25~2006-02-14)。他在《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了国际贸易的技术差距模型。该理论认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准一直在提高,由于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准不一样,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在某种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获取了垄断地位,从而与技术创新滞后的国家(模仿国)产生了差距,这种技术差距引起了该项技术产品的国际贸易。

技术差距论认为,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工业品贸易,有很大一部分实际上是以技术差距的存在为基础进行的。通过引入模仿时滞(Imitation Lag)的概念解释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可能性。在创新国(Innovation Country)和模仿国(Imitation Country)的两国模型中,创新国的一种新产品研制成功后,在模仿国掌握这种技术之前,创新国具有技术领先优势,可以向模仿国出口这种技术领先的产品。随着专利权的转让、技术合作、对外投资或国际贸易的发展,创新国的领先技术流传到国外,模仿国开始利用自己的低劳动成本优势,自行生产这种商品并减少进口。创新国逐渐失去该产品的出口市场,因技术差距而产生的国际贸易量逐渐缩小,最终被模仿国掌握,技术差距消失,以技术差距为基础的贸易也随之消失。

波斯纳的技术差距理论意味着技术落后的区域可以通过技术引进与技术扩散实现赶超。“后发优势假说”认为落后国家通过利用国外先进技术有可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生产率差距。美国经济学家M.拉莫维兹(Moses Abramovitz,1912-01-01~2000-12-01)于1986年提出的“追赶假说”也认为生产率水平的落后状态带来了快速发展的潜力,落后国家比发达国家相对增长更快。不过,追赶潜力的发挥需要特定的“社会能力”(Social Capacity)的支持。比较激进的观点认为技术转移的动因在于世界经济和技术的格局都存在着二元结构,发达国家是技术的“中心”,发展中国家是技术的“外围”或“边缘”。技术转移的同时也导致了“中心”对“外围”的控制。英国经济学家W.M.科恩(Wesley M.Cohen)和美国经济学家D.A.利文索尔(Daniel A.Levinthal,1957~ )指出,初始知识差距越大追赶潜力越大的假说并非是无条件适用的,追赶能否成功还取决于其吸收能力的强弱。技术差距和吸收能力的概念是理解技术扩散和经济增长的关键。

  • 周密.技术差距理论综述.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3):186-191.
  • COHEN W M,LEVINTHAL D A.Innovation and Learning: The Two Faces of R.The Economic Journal,1989,99(397):569-596.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