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差距理论产生于1961年,代表人物为美国学者M.V.波斯纳(Michael Vivian Posner,1931-08-25~2006-02-14)。他在《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了国际贸易的技术差距模型。该理论认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准一直在提高,由于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准不一样,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在某种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获取了垄断地位,从而与技术创新滞后的国家(模仿国)产生了差距,这种技术差距引起了该项技术产品的国际贸易。
技术差距论认为,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工业品贸易,有很大一部分实际上是以技术差距的存在为基础进行的。通过引入模仿时滞(Imitation Lag)的概念解释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可能性。在创新国(Innovation Country)和模仿国(Imitation Country)的两国模型中,创新国的一种新产品研制成功后,在模仿国掌握这种技术之前,创新国具有技术领先优势,可以向模仿国出口这种技术领先的产品。随着专利权的转让、技术合作、对外投资或国际贸易的发展,创新国的领先技术流传到国外,模仿国开始利用自己的低劳动成本优势,自行生产这种商品并减少进口。创新国逐渐失去该产品的出口市场,因技术差距而产生的国际贸易量逐渐缩小,最终被模仿国掌握,技术差距消失,以技术差距为基础的贸易也随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