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的其他成员接受到报警激素的化学信息后,便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蚂蚁、白蚁和蜜蜂的报警激素会招募同伴攻击入侵者,而蚜虫的报警激素引发同类疏散逃跑。一般来说,报警激素通常为挥发性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化合物,以便于其他成员迅速感知做出反应,并且由于长时间的存在会降低其价值,因此化合物需要在环境中快速散失。例如,蜜蜂报警激素的成分包括以乙酸异戊酯为主的40余种化合物,东非刺槐蚁(Crematogaster spp.)的报警激素是3-辛醇和3-辛酮,蚜虫的报警激素为[反]-β-法尼烯([E]-β-farnesene)。
报警激素广泛存在于昆虫中,并且昆虫报警激素是除了性外激素以外的第二大释放外激素。群居性的昆虫(如膜翅目和半翅目昆虫)释放的许多化学复合物都起到报警的作用,事实上,社会性越强、越合群的物种越能对报警激素产生反应。在集群生活的昆虫中,报警激素会使个体快速有效地应对特定的威胁。虽然许多的报警激素由几种复合物组成,但是与其他类型的外激素相比,报警激素在物种间的特异性并不高,这有利于其他遭受相同危险的物种探测到报警激素并做出响应。在非群居性的昆虫中,报警激素的作用仅限于个体探测到报警激素后对危险的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