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魏六朝时期曾流行于南方稻作农业区,尤其是江南水稻种植区的一种耕作制度与方式。“火耕水耨”一词早期分别见于《史记》的《平准书》和《货殖列传》《盐铁论·通有》《汉书》的《武帝纪》和《地理志》等汉代文献。关于“火耕水耨”的具体方法,上述原始文献无直接说明。今日所见最早对之加以解释的乃是东汉应劭和唐代张守节分别对《史记》《汉书》所载内容的注,其中,《史记·平准书》“江南火耕水耨”句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引应劲曰:“烧草,下水种稻,草与稻并生,高七八寸,因悉芟去,复下水灌之,草死,独稻长,所谓火耕水耨也。”《史记·货殖列传》“楚越之地……或火耕而水耨”,句张守节《史记正义》释云:“言风草下种,苗生大而草生小,以水灌之,则草死而苗无损也。耨,除草也。”即在播种前,放火烧去田里的野草,再下种,谓之火耕;待禾苗长出七八寸后,及时将伴生的杂草去除,再将水灌入田中淹没并闷死杂草、以助稻秧生长,谓之水耨。火耕水褥是一种粗放的水稻耕作方法,当时主要分布在江南的楚越和荆扬之地,由于这些地区地广人稀,不具备精耕细作的劳动力条件。但是,这只是当时的稻作方式之一。因为,在汉代南方一些先进的地区,除了火耕水耨之外,插秧移栽法业已创始。作为南方早期重要的农作生产方式,曾在两汉六朝为社会各阶层广泛引用,甚至唐代依然有人称江南“吴风浇竞,火耕水耨”,至今学术界仍常称两汉六朝南方耕作方式为“火耕水耨”。
首页
[{"ID":42422,"Name":"理学"},{"ID":63153,"Name":"科学技术史"},{"ID":63501,"Name":"农学史"},{"ID":63506,"Name":"〔古代农业技术史〕"},{"ID":63520,"Name":"古代耕作制度"}]
. 理学 . 科学技术史 . 农学史 . 〔古代农业技术史〕 . 古代耕作制度火耕水耨
/burn and submerging cultivation/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245次
一种原始的耕种方法。
- 英文名称
- burn and submerging cultivation
- 所属学科
- 科学技术史
扩展阅读
- 李修松, 张宪平.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生产述论.中国农史,1998,(1):3-9.
- 刘磐修.两汉六朝“火耕水褥”的再认识.农业考古,1993,(3):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