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由大卫·李嘉图
亚当·斯密头像提出,是对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斯密认为各国间生产技术上的差异会导致生产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贸易双方应该集中生产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各自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双方的状况会改善。李嘉图进一步指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价格的相对差别,导致各国在不同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得国际上的分工成为可能。
贸易的好处是基于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贸易可以使得贸易双方专门从事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活动,最终使得贸易双方的状况改善。比较优势理论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都认定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的产品销售市场得以迅速扩张,因而十分强调对外贸易对促进一国增加生产扩大出口供给的重要作用。或者反过来说,斯密和李嘉图
大卫·李嘉图站在当时新兴的产业资本家阶级的立场上,为了给产业资本所掌握的超强的工业生产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大量剩余产品寻找出路,从供给的角度,论证了开拓国际市场推进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以及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但就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各自涵盖的研究对象而论,对此两者进行比较,人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一国是否拥有绝对低成本的优势商品,只要存在比较优势,国际的自由贸易就可以使贸易双方都获得贸易利益。这就是说,实际上,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考察,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研究的经济现象涵盖了绝对优势理论分析研究的经济现象,而不是相反。这说明,斯密所论及的绝对优势贸易模型不过是李嘉图讨论的比较优势贸易模型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个特例。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将只适用于某种特例的贸易模型推广至对普遍存在的一般经济现象的理论分析,正是李嘉图在发展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一大贡献。
比较优势理论在21世纪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对外生比较优势这一主流理论的完善和挑战。关于比较优势的诸多研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以美国经济学家P.R.克鲁格曼(Paul Robin Krugman,1953-02-28~ )、以色列经济学家E.赫尔普曼(Elhanan Helpman,1946-03-30~ )和美国经济学家G.M.格罗斯曼(Gene Michael Grossman,1955-12-11~ )为代表,在引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概念体系批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所谓的新主流,而其他学者们又在批评这一新主流的基础上,从专业化、技术差异、制度、博弈以及演化等不同的角度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