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细胞毒性细胞被称为第5种细胞毒性细胞,与哺乳动物的自然杀伤细胞功能相似,在进化上是自然杀伤细胞的前体细胞,广泛存在于鱼类的胸腺、肾脏、脾脏、腹腔和血液等组织中,其活性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如饵料、温度、应激状态和鱼龄等的影响。非特异性细胞毒性细胞于1984年首次从斑点叉尾𫚔中分离到,呈多形性,核有裂口,有相对少的细胞质,表面有微绒毛,其非特异性细胞毒作用的发挥依赖于非特异性细胞膜受体的识别作用。已发现的非特异性细胞毒性细胞受体包括NCCRP-1和NCAMP-1,但是这些受体的研究仅局限于斑点叉尾𫚔和罗非鱼。
非特异性细胞毒性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后,可以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毒素,直接作用并破坏靶细胞,也可以通过FasL/Fas介导的细胞程序性死亡途径杀死靶细胞,从而达到非特异性的杀死同种异源和异种异源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的细胞和寄生性原生动物的目的。因此,非特异性细胞毒性细胞在增强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提高鱼体抗病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