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采矿系石油专业。曾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开发室主任、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1年享受首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研究工作,包括油藏工程的综合性和战略性研究、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和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研究等。主持研究的成果“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为中国这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针对聚合物驱油的实验研究,证实了聚丙烯酰胺水溶液作为提高采收率驱油剂的有效性。20世纪50年代初,参与中国第一个油田注水开发方案——玉门老君庙油田注水开发方案的设计工作,负责其中的渗流计算部分。此后,多次负责或参与全国油气田开发规划、年度计划和学科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为中国油田开发的战略布局和科技进步做出贡献。针对老油田高含水后期的开发问题,系统地研究了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新格局及全国油田开发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战略对策、理念和新的技术发展方向,对于老油田提高采收率、增加可采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78年“油井防蜡、清蜡新工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非均质亲油砂岩油层内油水运动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获石油工业部优秀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992年“油藏数值模拟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子课题“油藏模拟新技术”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部级)一等奖;“中国注水开发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潜力评价及发展战略研究”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技术创新奖一等奖。1996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能源大奖。1991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予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已出版《油藏数值模拟基础》《多层砂岩油藏开发模式》等著作5部,译著1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报告4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