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原理是在方圆几千千米区域内布设30~40个参考站,主要利用伪距观测量(辅以载波观测量)进行可视卫星轨道、钟差以及空间电离层延迟精确测定,并向服务区域内用户实时广播相对于导航电文的星历、钟差和电离层格网改正数,用户在利用导航卫星观测伪距和导航电文进行定位处理的同时,利用所接收的改正参数进行差分定位处理。广域差分改正数一般是通过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在服务区内集中式实时广播(例如广域增强系统WAAS、欧洲星基增强系统EGNOS)。现代化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导航电文中也定义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星历和钟差改正数的播发协议,并将星历改正数由位置改正形式定义为轨道根数改正形式。经广域差分改正后,空间信号用户测距误差(URE)一般能优于米级,用户定位精度可达3米左右。这种方法不仅削弱了局域差分GNSS技术中主控站和用户站之间定位误差对时空的相关性,而且又保持了局域差分的定位精度。因此在广域差分系统中,只要数据通讯链有足够能力,主控站和用户站间的距离原则上是没有限制的。
广域差分系统一般由一个主控站,若干个GNSS卫星跟踪站,一个差分信号播发站,若干个监控站,相应的数据通讯网络和若干个用户站组成。广域差分系统对数据通信的要求是:①传输数据量大;②实时传输;③高速率;④传输距离长;⑤覆盖面大跟踪站需不间断(至少3秒间隔)地实时地向主控站传输GNSS卫星的跟踪数据。主控站要通过差分信号播发站对在1000千米范围内的用户不间断地发播差分改正值,其更新率大体是:星历3分钟,星钟6秒,电离层1小时。这种传输首先必须是高速率的,否则差分改正的讯龄和时间差会变大而降低导航和定位精度;同时必须是低误码率,否则不能保证用户定位的完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