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艺术学 . 戏剧学 . 外国戏剧 . 意大利戏剧 . 人物

阿尔菲耶里,V.

/Vittorio Alfieri/
条目作者吴正仪

吴正仪

最后更新 2022-02-25
浏览 226
最后更新 2022-02-25
浏览 226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1749-01-16~1803-10-08)    

意大利剧作家。


英文名称
Vittorio Alfieri
国籍
意大利
出生日期
1749-01-16
去世日期
1803-10-08
出生地点
皮埃蒙特阿斯蒂
去世地点
佛罗伦萨

生于皮埃蒙特阿斯蒂的一个贵族家庭,卒于佛罗伦萨。最初在都灵军事学院学习,因不堪忍受军纪约束,自愿离开。后来遍游意大利各地和英、法、德、荷、俄、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同时研读古典文学和启蒙主义文学作品。1772年回到都灵。1775年,他的第一部悲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公演,获得成功。以后专心致力于写作。

  阿尔菲耶里文学创作的盛期,正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夕,启蒙主义思想和文学在欧洲广泛流行。他的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时代特征。他的论文《论暴政》(1777)是声讨封建专制政权的檄文。《论君主和文学》(1778~1786)一文则批判封建君主对文学艺术名为庇护实为控制的政策,呼吁作家充当自由和真理的旗手。他的主要成就在悲剧,写有悲剧21部,大多采用古代历史和《圣经》中的题材,贯串着启蒙主义的精神。《腓力》(1776)描写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对王子堂·卡洛斯和他的恋人的谋害,揭露国王的冷酷和暴戾。《老布鲁图斯》《小布鲁图斯》塑造了为维护共和政体、反对专制暴政而大义灭亲的古罗马元老布鲁图斯的形象。《维吉尼娅》描写古罗马平民同暴君的冲突,赞美平民的力量。

  阿尔菲耶里的某些作品,从歌颂自由思想转而表现个人的孤独和死亡。悲剧《扫罗》(1782)取材于《圣经》,写以色列王扫罗向往权力而又无能为力的内心冲突。取材于古代神话的《弥拉》(1787),描写错综复杂的情感造成的痛苦。这反映了阿尔菲耶里贵族自由派的立场。

  1786年,阿尔菲耶里迁居巴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他写了颂歌《打倒巴士底狱的巴黎》,向巴黎人民的革命行动表示敬意。但革命深入发展后,他产生抵触和敌视情绪。1792年他返回意大利。1798年发表诗歌《憎恶高卢》,攻击法国革命。除了爱情诗,阿尔菲耶里的其他短诗、十四行诗、讽刺诗,也体现出同样的反复和倒退。晚年,阿尔菲耶里定居佛罗伦萨,研究和翻译古典文学作品,写作喜剧,并完成回忆录《阿尔菲耶里自叙的生平》。

  阿尔菲耶里对原来不成熟的意大利悲剧进行了改革。当时流行取材于神话、古代传说或《圣经》故事的五幕剧结构松散,内容杂乱。他遵循三一律,删除一些不必要的情节枝蔓,清理出主要情节线索,使剧本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重点突出。他的剧本沿用历史题材,注入新的启蒙思想,以精美的诗句行文博得观众喜爱。这些剧作具有人物性格特征鲜明、语言洗练的特点,尤其以激情澎湃、气势高昂、感染力强见长,奠定了意大利古典悲剧的基础。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