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广泛种,分布于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在中国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四川、西藏、台湾等地。主要寄主包括玉米、水稻、小麦、谷子、淡竹叶、蟋蟀草、狗尾草、棉花、蚕豆等。为害叶背,致叶背面呈现断续的银白色条斑,伴随有小污点,叶正面与银白色相对的部分呈现黄色条斑。受害严重者叶背如涂一层银粉,端半部变黄枯干,甚至毁种。
黄呆蓟马
昆虫纲缨翅目蓟马科呆蓟马属一种。又称玉米黄呆蓟马。作物害虫。
- 拉丁文名称
- Anaphothrips obscurus
- 又称
- 玉米黄呆蓟马
- 所属学科
- 植物保护学
成虫有多型现象,分为长翅型、半长翅型和短翅型,以长翅型最多。长翅型雌成虫体长1.0~1.2毫米,黄色略暗。头、前胸背无长鬃。触角8节,第3、4节具叉状感觉锥,第6节有淡的斜缝。前翅淡黄,前脉鬃间断,绝大多数有2根端鬃,少数一根,脉鬃弱小,缘缨长,具翅胸节明显宽于前胸。第8节腹背板后缘有完整的梳,腹端鬃较长而暗。卵长0.3毫米左右,宽0.13毫米左右,肾形,乳白至乳黄色。若虫4龄,初孵时小如针尖,头、胸占身体的比例较大,触角较粗短。二龄后乳青或乳黄,有灰斑纹。三龄(前蛹)头、胸、腹淡黄,触角、翅芽及足淡白,复眼红色。四龄(蛹)触角鞘背于头上,向后至前胸,翅芽较长,接近羽化时带褐色。
成虫在禾本科杂草根基部和枯叶内越冬,年发生世代数尚不清楚。在山东,每年5月中下旬从禾本科植物上迁向春播玉米,7月上旬成虫迁入夏玉米田为害。成虫行动迟钝,不活泼,阴雨时很少活动,受惊后亦不愿迁飞。雌虫除两性生殖外,还能孤雌生殖。卵产在叶片组织内,卵背突出于叶面,发亮,摘下有卵叶片,对光观察可见卵及卵壳呈针尖大小密密麻麻的小白点。
以成虫和1、2龄若虫为害,若虫在取食后逐渐变为乳青或乳黄色。3、4龄若虫停止取食,掉落在松土内或隐藏于植株基部叶鞘、枯叶内。喜集中在自下而上第二至六叶片上为害,很少向新伸展的叶片上迁移。在玉米上以苗期和喇叭口期发生数量最大,过此时期数量下降,但玉米苗期受害严重。6月中旬主要是成虫猖獗为害期,6月下旬~7月初若虫数量增加。干旱对其大发生有利,降雨对其发生和为害有直接的抑制作用。
结合小麦中耕除草,冬春清除田边杂草,减少越冬虫口基数。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适时栽种等改善田间小气候,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减轻或避开蓟马为害。及时清除并销毁被害残株,减轻蓟马蔓延为害。利用蓟马趋蓝色习性,使用蓝板诱杀。施药时采用地面喷药或种衣剂拌种,减少对天敌的杀伤,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吡虫啉拌种防效可达90%以上。
条目图册
扩展阅读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三版)上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 韩运发.中国经济昆虫志 第五十五册 缨翅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