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型储层具有大面积连续分布、低-特低渗透的特点。根据中外致密油气的定义,储层空气渗透率小于1×10-3平方微米,覆压基质渗透率小于或等于0.1×10-3平方微米,孔隙度在10%以下,孔喉直径小于1微米。
按照聚集方式分类,非常规油气包括连续型和准连续型两大类。连续型油气聚集主要包括致密砂岩油和气、页岩油和气、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连续型储层可相应分为:致密砂岩、泥页岩、煤层和天然气水合物储集层等。
受沉积与成岩作用控制的,发育于盆地斜坡或向斜部位的非常规储集体。
连续型储层具有大面积连续分布、低-特低渗透的特点。根据中外致密油气的定义,储层空气渗透率小于1×10-3平方微米,覆压基质渗透率小于或等于0.1×10-3平方微米,孔隙度在10%以下,孔喉直径小于1微米。
按照聚集方式分类,非常规油气包括连续型和准连续型两大类。连续型油气聚集主要包括致密砂岩油和气、页岩油和气、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连续型储层可相应分为:致密砂岩、泥页岩、煤层和天然气水合物储集层等。
在沉积背景和环境、成岩演化、孔隙类型、孔喉结构、孔隙连通性、储集性等方面与常规砂岩储层存在较大差异。纳尔逊(Nelson)将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直径标准定为0.03~2微米。致密储层围压渗透率范围为(0.1~0.0001)×10-3平方微米。
致密砂岩储层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非均质性强,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粒内溶孔、粒间微孔、微裂缝等为主,原生孔隙少,压实和胶结作用是主要的减孔原因。
中国致密砂岩储集层主要发育于陆相、海陆过渡相和海相3种沉积环境,按成因机理可进一步划分为原生沉积型和成岩改造型两种成因类型。
储集空间主要是微纳米级孔隙和微裂缝,一般认为页岩内80%左右孔隙度来自纳米孔隙的贡献。泥页岩储集层相对于常规油气储集层的特殊性表现在:富含有机质、富含黏土矿物、矿物粒度细小、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纳米级孔喉结构、矿物表面积大、成岩改造复杂。
煤系储层是由孔隙、裂缝组成的双重孔隙结构系统。煤层被理想化为由一系列裂隙切割成规则的含微孔隙的基质块体,煤中的基质孔隙,是吸附态和游离态煤层气的主要聚集场所,气体的吸附量与煤的孔隙发育程度和孔隙结构有关。煤基质孔隙孔径小,数量多,是孔表面积的主要贡献者,为煤层气的储集提供了充足的空间,煤储层的裂隙系统是煤中流体渗透的主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