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学 . 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 〔基本概念与一般原理〕 . 经济发展

后发优势

/late-developing advantage/
条目作者姚遂石笑楠
条目作者姚遂

姚遂

石笑楠

石笑楠

最后更新 2025-03-11
浏览 353
最后更新 2025-03-11
浏览 35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后起国家在推动工业化方面有特殊的有利条件。与后发国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是来自落后本身的优势。与先动劣势相对应。又称次动优势、先动劣势。

英文名称
late-developing advantage
又称
次动优势、先动劣势
所属学科
经济学

后发优势这一概念主要来源于大卫·李嘉图1817年的国际分工、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和德国经济学家G.F.李斯特1841年的动态比较费用学说。1962年,由俄裔美国经济学家A.格申克龙提出。德国经济学家G.F.李斯特德国经济学家G.F.李斯特一经格申克龙提出后,迅速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领域。1966年美国社会学家M.J.列维(Marion Joseph Levy,Jr.,1918-12-12~2002-05-26)从现代化的角度将后发优势理论具体化。1989年美国经济学家M.阿伯拉莫维茨(Moses Abramovitz,1912-01-01~2000-12-01)提出了“追赶假说”,即不论是以劳动生产率还是以单位资本收入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水平与其经济增长速度都是呈反向关系的。1993年以色列经济学教授E.S.伯利兹(Elise Scheiner Brezis)和美国经济学家P.R.克鲁格曼提出了基于后发优势理论技术发展的“蛙跳”模型,指出后发国家拥有技术上的跳跃性的后发优势。美国宏观经济学家R.J.巴罗(Robert Joseph Barro,1944-09-28~ )和美国-西班牙经济学家X.萨拉易马丁(Xavier Sala-i-Martin,1962-06-17~ )假定并证明了一国进行技术模仿的成本是该国过去已经模仿的技术种类占现有技术总数量比例的增函数。1996年美国学者R.van艾肯(Rachel van Elkan)提出了开放条件下后进国家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经济追赶模型。即经济欠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技术的模仿、引进或创新,最终实现技术和经济水平的赶超,转向技术的自我创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林毅夫于2003年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并阐述了“后发优势驱动假说”,指出后发地区通过引进、模仿、学习包括技术和制度两方面,可获得后发利益,从而具有后发优势。

针对欠发达国家落后事实,后发优势理论强调的是欠发达国家的发展,会具有相对有利的条件:①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会激发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激情,从而会激起国民要求工业化的强烈愿望,推动社会形成发展的共识,并促进对本国发展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形成和出现。②社会发展存在多种可替代性的方案选择。后进国家可以博采众长,在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符合自己需要的发展模式和战略。③成本节约的优势。欠发达国家可以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和资金节省科研经费和时间,加速人才培养,在较高的起点上推进工业化。

后发优势理论的提出,为后发国家实现经济赶超提供了理论支撑。它指出了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收入水平、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通过引进技术、设备和资金的方式来加速技术变迁,从而使经济快速发展。也强调了发展中国家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引进、模仿、学习,充分发挥技术性和制度性的后发优势,从而实现经济赶超。

  • 赫尔普曼 E,克鲁格曼 P R.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政策——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国际经济.尹翔硕,尹翔康,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
  • 格申克龙 A.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论文集.张凤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 LEVY M.Moderniz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Societies: a Setting for International Ralation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6.
  • ABRAMOVITZ M.Thinking about Growth.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1989.
  • 林毅夫.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经济学季刊,2003,2(4):989-1004.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