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信息通讯技术(ICT)提供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医疗保健服务以及卫生管理的新型医疗保健模式,即通过信息通讯技术来提供医疗健康服务或者卫生管理,因此信息通讯技术对电子健康而言至关重要。
20世纪60~70年代是信息技术在医疗保健领域的试点期,最先出现的是医院的信息系统;80年代是电子健康的起步期,在80年代中期,医疗保健领域的计算机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得到了发展;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出现了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应用;进入21世纪,电子健康步入正规的发展阶段,各类应用层出不穷,电子健康的范围不断扩展。
电子健康的常见应用包括以下几类:①电子健康档案(EMR)。通过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存储和管理全生命周期的诊疗信息,实现医疗保健服务的连续性和全面性。②移动健康。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一定的医疗保健信息和服务。比如健康信息查询、线上问诊挂号等。③智能硬件。用于监测或是测量各类身体指标(心率、血压)的移动端设备,是进行健康数据收集的重要工具。④医院信息系统。表现为医疗机构使用的各类医院信息系统,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电子健康利用信息传输技术几乎跨越了影响健康的所有功能,是医疗保健走向信息化、数字化和电子化的系统过程。电子健康领域的管理,要充分考虑到其特殊性。相对于传统的医疗服务,电子健康有以下特点:①信息化程度高,电子健康是医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体,信息技术是其载体,因此技术研究、信息设备,以及网络安全等是管理人员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②效率高,医院内应用各类信息系统,提高了医院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基于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其效率也大于线下的医疗服务。③使用成本低,边际成本低,对于互联网上数字化的服务来说,可以形成一对多的使用模式,当增加用户时,成本几乎不会增加,所以对电子健康服务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增加用户规模,用户越多,其价值越大。
电子健康管理工程的管理对象是整个系统,在电子健康领域,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分为不同的系统,比如,对于医院信息系统来说,单个医院可以形成系统,其要素包括各个科室以及各级管理平台所使用的信息系统;对于某个具体的电子健康产品,比如某款健康移动应用(APP),其系统要素包括研发公司、用户群体、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医院,甚至还有保险公司、药企等。电子健康管理工程可以应用于各类各级系统,具体方法因系统的规模和复杂性而不同。
电子健康管理工程结合了运筹学与系统工程学、数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多使用定量分析方法,比如利用数学模型进行管理决策从而解决电子健康的管理问题,在此列出几类常见的管理方法。
第一类:动态的供需平衡问题,利用离散事件模拟(discrete event simulation, DES)、排队理论(queuing analytic theory, QAT)等方法进行模型拟合。
第二类:资源优化与分配问题,可以利用各类线性优化和概率论的方法进行资源配置。不同于传统医疗机构中对人员物资的分配,电子健康领域的优化和分配更多地体现在虚拟资源上。
第三类:利用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未来的情况。在使用电子健康服务时,可以基于历史数据进行将来的规划,比如未来的用户数量预测、收益预测。
第四类:数据挖掘,利用大数据发现潜在价值。用户在使用电子健康服务时,会产生大量的多维的行为数据,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用户需求,优化产品内容,也可以提高对群体健康的管理能力,甚至于提高公共卫生危机的预警以及干预能力。
第五类:利用数学博弈理论分析利益分配问题。电子健康的参与对象很多,尤其是提供线上医疗服务的第三方平台。可能涉及IT企业、提供医疗资源的医生,以及保险公司、药品公司等,用户使用服务所产生的收益如何合理科学地分配给各个利益相关者,是平台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点。
电子健康涵盖的范围很广,可以分为以下3个层面进行管理。①社会生态层面:电子健康的大环境是国家的政策和法律,其技术支撑包括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通讯技术,服务对象包括患者、健康人群以及医务人员,其参与者包括卫生医疗机构、保险公司、医药企业、电商企业、IT企业等。②结构层面,电子健康基于信息通讯技术,其结构可以整体分为三层:终端/设备层、接入/网络层和应用/业务层。针对具体的电子健康应用,此结构有不同表现内容。③区域层面:区域卫生信息化一直是医疗行业的重点,主要基于采集终端,实现个人、社区、医院、云平台的联动,最终将所有区域健康数据信息统一储存在移动健康云平台,用于数据共享、公共卫生、消息推送等服务。
通过以互联网、云计算、传感器和物联网等技术作为驱动,加上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投入增加等政府支持,电子健康服务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医疗行业各个领域,为医疗领域的实践和发展创造新的机遇。电子健康管理工程可以对电子健康相关的管理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可以充分发挥电子健康的价值,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有效传播医疗保健信息,加强疾病控制以及提高公共卫生危机的干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