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于辽宁大连市新金县(今普兰店区)一带。1947年由花鼓艺人许延爱从山东传入新金。最初是由一名男子斜挎花鼓表演的单人歌舞。
许延爱1901年生于山东日照,10岁师从当地著名花鼓艺人冯皮增,冯皮增曾于清末向安徽卖唱艺人李茂雄、李桂贞兄妹学习花鼓。许延爱1941年携妻带女,从家乡一路卖艺乞讨辗转到大连,干苦活做劳工。1947年到新金县普兰店镇定居,就此将花鼓带到新金,并流传开来。
新金花鼓是穷苦艺人为谋生而走街串巷表演的一种形式。一般先唱后舞,所唱多属当地流行的民歌小曲,唱词有传统的,也有触景生情即兴编唱的。舞蹈动作有18套之多,如“二郎担山”“老虎旋窝”“武娘打水”等,其中有些动作技巧高难,复杂多变,如“狮子滚绣球”“就地十八滚”等。表演无固定套路,由艺人临场即兴发挥,自击花鼓起舞。花鼓带斜挎右肩,左臂夹鼓身,双手各握一根鼓棒,每根鼓棒缀长一尺左右的鼓穗(丝线穗),用轻、重、抽、提、点多种击鼓法击鼓,还可以用鼓穗头抡击鼓、扫击鼓,耍出各种鼓穗花。多样的击鼓方式,丰富的鼓点节奏,以及击鼓同时做蹲、翻、滚、跨、踢等技艺高超的动作,构成新金花鼓独有的魅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延爱多次应邀到包括省、中央等各级文艺会演中献艺。大连歌舞团在学习新金花鼓后,把原来一尺左右的鼓穗加长到三尺(1米),突出用鼓穗头击鼓,发展为长穗花鼓舞,满台长长的鼓穗围身飞舞,煞是好看,在1957年第6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金奖。1959年,旅大市(今大连)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群众文艺会演大会,新金县的花鼓《庆丰收》获优秀表演奖,并正式定名为新金花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