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学 . 舞蹈学 . 中国民间舞蹈 . 汉族民间舞 . 花鼓

宜昌花鼓

/Yichang flower-drum dance/
条目作者周元

周元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81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81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民间歌舞花鼓的一种。

英文名称
Yichang flower-drum dance
所属学科
舞蹈

流传于湖北宜昌所辖各区县。以1旦1丑的双人表演为主,也有1丑2旦的3人花鼓,以及已不多见的4人花鼓。关于其起源,民间有多种传说。诸如纪念屈原说:秭归县三闾(今屈原镇)人为缅怀屈原,每年逢腊月三十和正月初九在屈原庙跳花鼓,当地称“三闾花鼓”,流传至今。其他有起源于夏朝、秦朝或唐朝等之说。现今能查到的最早文字记载,见清同治《兴山县志》:“元旦十三至十五日,并演蟠龙、跳狮、花鼓诸杂剧。”兴山隶属宜昌,该史料证实宜昌一带至少在同治年间民间已经有花鼓活动。

宜昌花鼓唱时不舞,舞时不唱。每到一处,唱两三个曲子,跳两三个舞段就结束。唱腔用民歌小调和花鼓调,所唱内容以表现恭贺新禧或趣味性的居多,也有反映生产劳动、爱情生活的。演员表演不执鼓,主要道具是彩扇与手巾。旦丑各握一扇,旦同时拎一巾,二人舞的扇花开、合、盖、抖、摆、8字片花别具特色,旦执巾的甩、撩、挽花也为花鼓增添色彩。

旦角表演要点是“活”,腰活、肘活、腕活。舞步提气挑腰,出胯腆腮,如“绞子步”“夹夹步”等,尤以“扭碾步”特色鲜明,脚下左右碾动,双肩快速画小8字,双小臂交替画小平圆,动作灵巧又敏捷。丑角的基本体态是含胸、屈膝、下沉,步法“撅子步”“跳踢步”都在半蹲中进行。上身前俯后仰,脖子前伸后缩,腹前腆,臀后撅,形态夸张,与旦形成鲜明对照。艺人说:“一要不怕丑,二要拢拢走,三要反应快,四要一合手。”旦角扭而媚,丑角逗而闹,这一扭一媚一逗一闹,把人物自得其乐的情绪,花鼓欢快的风格,充分显现出来。

宜昌各地的花鼓,因生存环境不同,各具本土特点。旧时,兴山、秭归、五峰等山区,因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少,花鼓较好地保留古朴风貌。而地处鄂西南的宜昌县(今夷陵区),交通发达,经济、文化繁荣,花鼓不仅在艺术上吸收了地方花鼓戏的表现手法,表演细腻,注意刻画人物,而且与其他地区旦角由男扮不同,出现了女艺人扮旦角的新风尚。

  •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北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
  • 孙景琛.中国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总目·舞蹈卷.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