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工学 . 测绘学 . 导航定位 . 天文导航 . 光学天文导航

星表

/star catalogue/
条目作者李崇辉

李崇辉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400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400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记载天体各种参数(如位置、运动参数、星等、光谱型等)的表册。

英文名称
star catalogue
所属学科
测绘学

通过天文观测编制星表,是天文学中很早就开始的工作之一。公元前4世纪,中国战国时魏国天文学家石申著有《天文》八卷,后世称为《石氏星经》,其中载有121颗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今已失传。公元前2世纪,喜帕恰斯编制了一本载有1022颗恒星位置的星表,由托勒密抄传下来,是古代著名的星表。以后又经过多次重新测定和重编,例如1447年的乌鲁伯格天文表、1594年的鲍斯曼星表、1602年的第谷星表和1690年的赫维留星表等。

各个天文台编制星表时使用的仪器不同,观测条件和处理方法也不一致,因此,同一颗星在不同星表中同一历元的位置会有差异,这是由星表间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造成的。为了尽可能消除和减少这些误差的影响,将各个不同系统的绝对测定的星表,进行综合处理后得到高精度的星表,称为基本星表。基本星表是一切星表的基础,主要用作天文参考坐标系和恒星位置的相对测定时的定标星系统。19世纪70年代以来,纽康、奥韦尔斯、博斯父子进行了大量工作,建立了现代基本星表系统。主要的基本星表有以下几种:奥韦尔斯基本星表、纽康星表、博斯星表和N30星表。

1991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决定使用河外射电源精确坐标来定义天球参考框架。欧洲空间局(ESA)在1989年成功地发射了依巴谷天体测量卫星,依巴谷星表和第谷星表是依巴谷卫星的主要观测结果。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IAU第23届大会给出了由212颗河外致密射电源构成的国际天球参考系(ICRS),决定由依巴谷星表取代已沿用10多年的FK5星表,成为ICRS在光学波段的实现,并将改进后的依巴谷框架称为依巴谷天球参考框架(HCRF)。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是1997年6月由欧洲航天局出版的依巴谷星表和第谷星表。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