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于江苏泰兴。因白天黑夜都有演出,表演者用红灯作道具,既可照明,又增色彩,而有“夜火灯”之称。在泰兴,花鼓至迟于清初已有活动。清康熙《扬州画舫录》有:“至康熙间,裁乐户,遂无官妓,以灯节花鼓中色目替之。”泰兴居扬州地区,可见泰兴花鼓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
花鼓是江苏民间的大舞种,其形成受安徽凤阳花鼓影响。逃荒的凤阳人到江苏乞讨卖艺,传播了凤阳花鼓,与江南的民歌、小调、莲花落结合,构成江苏花鼓包括泰兴花鼓的主要成分。泰兴花鼓道具小锣,即源自凤阳花鼓。
旧时泰兴花鼓艺人以卖艺谋生,往往一个或几个家庭,或同村人自行组合,平时沿门或在街头、庙会、集场演出,逢大户人家的喜庆堂会,也在室内表演。演员通常为6人,称“六人花鼓”,也可视艺人多寡,跳2人、4人、8人花鼓,无论几个人跳,均男女各半。完美形式是6人花鼓:2男左手托直径约15厘米的红灯,1男击小锣,2女打长约140厘米的莲湘,1女双手各打两块竹板。舞蹈由执红灯或小锣者引路,众人边唱边舞。一般是男托红灯与女打莲湘者分两组两两对舞,男击小锣与女打竹板者对舞,对舞中相互逗趣,并走出“二龙出水”“蝴蝶穿花”“顶天立地”“铁索连环”等队形图案。舞蹈动作幅度大且灵活风趣,舞步有“玉免拜月步”“四方步”等,以“颠三步”“喜鹊登梅步”最为独特。
所用曲调具浓郁的苏北民间小调风味,节奏明快跳跃,最主要的曲调是《花鼓调》,还有《倒花篮》《跨金索》等百余种。歌词用泰兴方言演唱,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如“花鼓一打劲头高,男欢女笑,边唱边跳,祝愿年成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对泰兴花鼓进行加工整理,曾参加各级业余文艺会演。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创作的《丰收歌》,苏州群众艺术馆创作的《担鲜藕》,都采用了泰兴花鼓“颠三步”“喜鹊登梅步”舞步,再进行加工编创,成为闻名全国的优秀舞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