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学 . 舞蹈学 . 中国民间舞蹈 . 汉族民间舞 . 花鼓

湖南地花鼓

/Hunan ground flower-drum dance/
条目作者周元

周元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47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4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民间歌舞花鼓的一种。

英文名称
Hunan ground flower-drum dance
所属学科
舞蹈

流行于湖南广大农村。地花鼓即地上打的花鼓。各地有多种俗称。如湘东称排门花鼓,湘南称对子调,湘西称地故事,衡阳称路边花鼓等。还有把在堂屋、板凳、方桌上表演的花鼓称为堂子花鼓、板凳花鼓的。地花鼓源远流长,湖南各地史料多有记载。明嘉靖《灃州志》:“插秧耘草,多打鼓唱歌,鄙俚中亦间有说古道今者。”清道光《衡山县志》:“新年民间无事,五六人扮为采茶,男女一唱一酬,互为赠答,以长笛倚之,以胡琴月琴应之,觉悠扬动听。”清同治《宁乡县志·风俗志》:“上元……男女妆唱插秧采茶等曲,曰打花鼓。”可见湖南地花鼓有悠久历史,且是由边插秧采茶边唱歌的习俗演变而来,但难以确定产生的具体年代。

地花鼓班子由民间艺人组织,招收十二三岁的男少年,“村儿教习成班,宛同优子”(清光绪《巴陵县志》),“以童子装丑旦”(清嘉庆《浏阳县志》)。演出通常在春节期间,和耍狮子、舞龙灯在一起。角色以1旦1丑为主,也有1旦表演的“单花鼓”(其中地花鼓艺人廖春山表演的《放风筝》闻名全省,1953年被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制成电影),以及2旦1丑的“双花鼓”,2旦2丑的“群花鼓”。旦头梳一条大辫,手舞花扇彩帕;丑画小花脸或三花脸,头戴罗帽,手持花扇。舞蹈动律为“矮(丑)、扭(旦)、曲(旦)”。旦角是“眼带媚,嘴半开,脚走碎步肩脆颤,手似兰花渐抽芽”。丑角是“走的矮子步,站的丁字桩,腰似蛇儿头似猴,手如虎掌眼如豆”。旦丑二人自演自唱,每唱一段,在过门音乐锣鼓声中,互相交换位置,称作“扯窝子”,又称“车窝子”。囿于表演场地窄小,双人对舞擦肩换位中,形成互缠互绕的特点。二人丰富的花扇动作,则构成地花鼓另一特色。

南县地花鼓中的扯窝子南县地花鼓中的扯窝子

地花鼓节目内容反映爱情生活的比重较大,如《十月望郎》《采茶》,而赞美劳动、讲古论史、劝善惩恶、祝贺佳节、喜庆丰收等,更是全面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感情和追求。

依史料分析,湖南地花鼓是在民间山歌小调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完整的歌舞形式,初时离不开鼓,后因执鼓起舞不便,鼓便成为伴奏乐器。之后地花鼓继续发展,由情节简单的歌舞走向带有故事情节、人物较复杂的戏曲——花鼓戏,花鼓戏的产生又促使地花鼓自身得到提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地花鼓受到重视,在历次省级会演中,其节目都曾获奖励,同时出版了相关的文字资料。2011年,由湖南省南县申报的传统舞蹈南县地花鼓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南卷.北京:中国舞蹈出版社,1991.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