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安徽凤阳县。是明清时期在江南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民间歌舞。各地流传的凤阳花鼓有多种表演形式,人们熟知的是女背鼓、男打锣的双人歌舞表演。清乾隆《缀白裘·闹灯》载:“凤阳女,花鼓敲,打锣的男人跟着跑”,该描述与明末清初画家顾见龙画的“打花鼓”形象相符,可知传统的凤阳花鼓多为女手持或腰挎花鼓、男击小锣的形式。
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著名花鼓词:“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不仅道出了凤阳花鼓艺人的辛酸,也佐证了其产生的年代、背景,以及打花鼓者由逃荒乞讨逐渐转化为半职业艺人的史实。
凤阳花鼓能随处表演,即兴编词,形式灵活简便,具有走街卖艺的特点,江苏、浙江、河南、福建等地都留下它的足迹,促进了江南地区花鼓的广泛流传。可惜如今这种女鼓男锣的花鼓形式在凤阳已不复存在,现在在凤阳流传的花鼓代表是“双条鼓”,由二女表演,扮母女、姐妹或姑嫂。一女左手持直径10厘米的扁圆形小鼓,右手握两根55厘米长的竹藤鼓鞭;另一女左手持小锣,右手拿锣签,二人自击锣鼓自歌唱,故亦被称为“花鼓小锣”。曲调有当地民歌小调,也有艺人走四方中吸收的外地小调,融会出新具有了凤阳色彩,总共达近百种。舞蹈较简单,舞步多一进一退,舞姿常一高一低。技艺由家传。双条鼓分“唱门头”和“坐唱”两种形式,“唱门头”即在户主家门口唱且舞,“坐唱”是在街头或室内演唱,不做舞蹈动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双条鼓有很大发展,尤其在舞蹈方面,增加了动作和队形变化,同时增加了伴奏乐器。由旧时的街头卖艺乞讨登上新时代的舞台表演,历史见证了双条鼓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