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明代文学 . 明代词

明代词

/Ming Dynasty ci-poetry/
最后更新 2025-04-15
浏览 392
最后更新 2025-04-15
浏览 392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明代词人所创作的词。

英文名称
Ming Dynasty ci-poetry
所属学科
中国文学

明词上接宋元词而下启清词,在词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千年词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存世词作超过3万首,词人2000多人。明词的发展历程,大约经历了过渡、沉寂、复兴、繁盛4个阶段。

活跃在明初词坛的大多是由元入明的词人。他们的词作,承袭了宋元以来的词风,合乎雅正,呈现出过渡时期的特色。同时,由于明初诸词人经历了元明易代之际的战乱和苦难,又经历了明朝建立后最高统治者对文人所采取的高压控制政策,使得这时期的词人对于剧烈的社会变动有着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因此他们的词作感怀伤世,具有较为深广的社会现实内涵,同时也寄寓了个人的真情实感。这一时期较具代表性的词人有刘基、高启、杨基、瞿佑等人,其中以刘基的词作成就为最大。刘基是明代的开国功臣,同时也是明初最为著名的文人,他的文学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刘基在诗歌、散文方面是明代的大家,他也被视作明代第一作手。刘基有词集《写情集》,基本作于元明易代之际。其词作取法两宋诸名家,令词、长调兼擅,词境开阔,风格多样,善于托物寄兴,造语精工典雅,代表了明初词坛的最高成就。高启、杨基是明初诗人,也是“吴中四杰”中成就最高的两位,其中高启有词集《扣舷集》。在词的创作上也各有特色,高启之词疏旷而杨基之词俊逸,都较好地保持了唐宋词的韵致。在明初诸词家中,瞿佑在年辈上稍晚,词风婉约清丽,承宋元遗风。然其词兼学南北,笔意浅显,体现出曲化的倾向。

从永乐年间开始,明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较为沉寂的时期。明初由刘基他们所开创的词风在这一时期没能够得以延续。这一时期无论是词人还是词作,与明代各个时期相比,都是相当冷落的。这时期所产生的一些词作,也深受当时所盛行的台阁体文风影响,如杨士奇、杨荣等人的词中呈现出赤裸裸的颂世谀君风气。另有一些词作,如李昌祺、叶盛等人所作,语言俚俗直白,在曲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这一时期专力写词的词人是杭州人马洪,有词集《花影集》,在当时颇受好评,惜词集失传,现存词20多首,散见于《西湖游览志余》等书中。由于难窥其词全貌,后世的词论家对马洪之词作的评价呈现出两极化。

大约从弘治、正德年间开始,明词逐渐走出沉寂的境地,走向复苏。这一时期的词坛创作空前活跃,无论是词人还是词作,在数量上较前一时期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在复古主义文学思想倾向的影响下,台阁体的词风,逐渐退出词坛;在东南词坛,以吴中词人群为主导,带有地域性的词人群体也在这个时期形成。而到了嘉靖、隆庆和万历中前期,明词完全走出了沉寂衰敝的境地而全面复兴。这时期不仅出现了一批在明词史上有着较重要地位的词人,而且在词学理论方面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杨慎以极其丰富的词作被推为“一代词宗”,还著有词学著作《词品》6卷,对词的起源和发展、词与音乐的关系等多方面作了探讨,此外还编选了多部词选,多方面推动了明词及明代词学的发展。陈霆、张𫄧在词的创作和词学理论方面均取得较高成就。陈霆之词激越豪迈,有苏辛遗风,其《渚山堂词话》严守词曲之间的边界,对明词有较多的批评;张𫄧在创作上追步秦观,词风婉约清丽,所编纂的《诗余图谱》,为明清时期诸词谱之首创,而他所提出的词体有豪放、婉约二体之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另外,夏言的词作豪壮典丽,在当时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而王九思、陈铎等人则词曲兼擅。这时期还出现了以朱彦汰、朱翊􀂫等为代表的一批宗室词人。

万历中后期至崇祯年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晚明时期,明词创作迎来了它的繁盛时期。首先在数量上,明代有近三分之二的词人主要活动于这一时期,三分之二以上的词作产生于这一时期。这一时期的词作名家有王世贞、俞彦、唐世济、茅维、梁云构、施绍莘、曹元方、王屋、卓人月、陈子龙等。不仅词人众多,还产生了像易震吉、王翃这样专力于词的词人。易震吉有《秋佳轩诗余》12卷,词作1180多首,是明代词人中现存词作最多的,放在千年词史中,也是词作最多的词人之一。王翃有《二槐堂词》,原词稿也有上千首词,可惜后来江上遇盗,不幸沉入江底,现存的词作尚有160多首。这一时期,形成了许多词人群体,特别是在东南一带,家族词人群体、郡邑词人群体、女性词人群体异常活跃。家族词人群体方面,如吴江的沈氏、叶氏,嘉兴的钱氏、王氏,嘉善的魏氏、沈氏,海盐的彭氏,宜兴的储氏,丹阳的贺氏等,由父子、叔侄、兄弟、夫妇、婆媳等家族成员所组成的词人群体, 在晚明至清初非常活跃。而自晚明以来,在嘉兴、嘉善、杭州、松江、吴江、宜兴等地所形成的郡邑性词人群体,如梅里词人群体、柳州词人群体、西泠词人群体、云间词人群体、松陵词人群体、阳羡词人群体等,群体中的许多骨干出身于当地的望族。这些词人群体,有的在明末清初还发展为词派,如云间词派、梅里词派、柳州词派、西泠词派、阳羡词派等。而晚明时期,女性词人层出不穷,作为一个群体,她们不仅在自己的家族内部,母女、夫妻、妯娌之间进行词的唱和交流,甚至还走出家庭,在更广泛的社会空间中进行唱和交流,从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当时著名的女性词人有沈宜修、徐媛、商景兰、黄媛介、王端淑等闺秀词人以及王微、杨宛等青楼女子词人。

自晚明以来日趋繁盛的明词,到了天启至崇祯年间,在延续这一趋势并且更加辉煌的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局面。由于卓人月、徐士俊编选的《古今词统》及陈子龙等“云间三子”所创作的词集《幽兰草》的刊刻,扭转了晚明词创作取径于《花间集》《草堂诗余》所形成的婉媚而狭隘习气, 走上了复雅两宋的路途。这种自晚明以来所形成的词创作方面的繁盛局面以及开始于明末在词创作方面所形成的新风气,并没有随着朝代的更替而中止,而是在清初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可以说清代词的繁荣和辉煌,是晚明词繁盛局面的延续。

自清代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界对明词有着一种很大的误解,认为明词是千年词史上一个失落的环节,自清代以来,“明词中衰”的说法曾经很流行,严重地影响了对明词的认知和研究。如果说明词的创作曾经有过一个沉寂中衰的时期,大致符合实际,如果说整个明代都是词的中衰时期,则是一个与事实完全不符的误判。

明词在发展过程中,部分词人特别是词曲兼作的词人的作品中存在着曲化的现象。明词曲化问题,也是学者们谈论得较多的问题,许多学者将明词曲化与明词中衰联系起来,甚至认为明词之曲化造成了明词之中衰。实际上,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所谓明词曲化的问题,也有重新加以审视之必要。词与曲本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在词乐失传以后,以曲为词,实际上是对词的音乐特性的坚守和词曲相融合而创造出新的体式的可能性的探索。这也就是出现了词作存在曲化倾向的词人同时也是曲家的现象。明词曲化,不仅没有导致明词的“中衰”,相反,它在明词创作相对沉寂的时期内使词的创作得到延续而不至于中断,为明词在明代中后期的复兴和繁荣做了前期的准备。

延续前代词作用于占验、偈颂、内丹、劝世等日用方面,明代词作在日用功能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最为突出的现象是明代创制了大量带有社交性质的帐词。帐词,也称幛词,这是写在彩幛上的词作,在词作之前还有一篇四六文形式的序。举凡送别、吊丧、祝寿、贺人生子以及官员考绩、入觐、升迁、旌表、致仕等,都有可能以帐词的形式赠送。明代帐词的数量很多,这些词作的文学价值不一定高,但作为一种实用性文体,其社会文化价值值得探究。词作进入小说、戏曲自宋元时代即已开始,在明代,小说、戏曲中的词作更是大量呈现。这些词作,从因袭、化用前代词人之作,到小说、戏曲作者原创之作,越到明代中后期,原创词作也越多。这些词作,是小说、戏曲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结构的连缀、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些明代作者原创性的词作,即使将它们从小说、戏曲中脱离出来,放在明词的发展史中考察也是有意义的。如汤显祖的词作,主要出自以《牡丹亭》为主的“临川四梦”中,其中不少词作还被选入《古今诗余醉》《古今词统》等晚明词选中,对晚明词坛的清丽词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明词总集,现存以晚明万历年间钱允治编选、陈仁锡笺释《类编笺释国朝诗余》5卷为最早。清代则有康熙年间顾璟芳、李葵生、胡应宸编选《兰皋明词汇选》8卷,嘉庆年间王昶选辑《明词综》12卷。近人赵尊岳辑《明词汇刊》349卷,规模宏大。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周明初、叶晔编纂《全明词补编》,使明词的汇集工作日趋完备。

  • 张仲谋.明代词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2013.
  • 张仲谋.明词史. 修订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 余意.明代词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