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大公国时期,起源于波兰奥得河与瓦尔塔河之间的波兹南一带,最初是农民在节日期间合唱时跳的自娱舞蹈,随后则成为欢迎勇士凯旋时跳的庆典舞蹈。其最早的文献出现在1645年,而女性舞伴随后才被允许加盟。1697年,它因作为宫廷仪仗队的组成部分,出现在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的加冕礼上并备受瞩目,而演变为宫廷舞蹈,但在民间的节日里,人们通常还会跳这个舞蹈。
舞蹈时以男女两人肩并肩为一组,排成队列,随着中板的3/4拍乐曲纵队行进。舞蹈开始和结束时,男女舞伴都要做相互行礼的动作,表现出波兰人的文明习惯和民族自豪感。作为规则,走在队伍最前面的一对男女舞伴通常是当晚最尊贵的嘉宾或者领舞,他们带领身后的舞者们完成一连串的舞蹈动作,并引领大家在地面上形成“螺旋”“蜗牛”“贝壳”“折扇”“星星”等一系列象形的构图。波洛奈兹不仅洋溢着高贵典雅的气派,也能体现出舞蹈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无论在平日的宫廷舞会上,还是在芭蕾舞剧的舞会上,波洛奈兹都会被用作开场舞,如1846年在法国首演的浪漫芭蕾舞剧《帕基塔》,1890年和1895年先后在俄罗斯首演的古典芭蕾舞剧《睡美人》和《天鹅湖》,1934年在苏联首演的现代芭蕾舞剧《巴赫奇萨拉伊的泪泉》,G.巴兰钦1946年和1947年接连在纽约首演的交响芭蕾《梦游女》和《主题与变奏曲》中,都将它派上了用场,并充分彰显出气宇轩昂的贵族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