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FV是非洲大陆的一个古老病毒,以前主要在蜱和疣猪等野猪中自然循环,且疣猪一般不发病。20世纪初,由于欧洲殖民者将欧洲家猪引入非洲,家猪作为偶然宿主高度易感,死亡率很高,常被误判为古典猪瘟。1921年,肯尼亚首次报道该病。1957年该病首次跳出非洲大陆,在葡萄牙和西班牙流行,法国和意大利也有发生。法国采取积极的扑灭措施,很快消灭该病。西班牙和葡萄牙曾试图使用弱毒疫苗予以控制,但终归失败,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以监测和扑杀为主要手段消灭该病,而意大利的撒丁岛仍有流行。20世纪70年代,该病还传播到古巴、巴西、海地、多米尼加等国,但相继被扑灭。2007年,ASF再次跨洲传播至位于欧亚接壤的高加索地区,由于没能及时确诊,导致疫情在格鲁吉亚广泛传播并波及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同年,疫情传入俄罗斯并不断扩散,2012年传播到乌克兰,2013年传播到白俄罗斯,2014年扩散到立陶宛、波兰和拉脱维亚。随后疫情又进一步传播到罗马尼亚、捷克、匈牙利和比利时等国家。截至2018年,上述国家仍有ASF发生和流行,特别是俄罗斯等国不断发生野猪疫情,短时间根除的可能性不大。2018年8月3日中国首次发生ASF疫情,截至2021年3月27日,中国已经发生183起家猪疫情,6起野猪疫情。还没有证据表明ASFV能感染人。
非洲猪瘟
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猪的致死性传染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要求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中国动物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 英文名称
- African swine fever; ASF
- 所属学科
- 兽医学
ASFV是已知双股DNA病毒中唯一可通过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途径侵入猪体。病毒进入机体后,通过扁桃体或背侧咽黏膜进入颌下或咽喉部淋巴结,感染淋巴组织中的单核-巨噬细胞进行增殖扩散引起病毒血症,之后进一步感染其他类型的细胞,随后几乎在所有的组织中均能检测到病毒。ASFV还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广泛的出血性病变。ASFV强毒株能引起大量淋巴细胞凋亡,使机体免疫能力严重损伤。
由于感染毒株的毒力、感染途径和宿主年龄的差异,ASF的临床表现形式可分为特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4个类型。特急性型病例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突然死亡。急性型病例临床表现为高热(40.5~42℃),心跳和呼吸加快。白色猪种常见皮肤潮红,尤其是耳尖、尾部、四肢末梢、胸腹部皮肤。病猪在死亡前24~48小时内常见食欲废绝、精神沉郁、皮肤发绀和共济失调等症状。妊娠母猪出现流产。亚急性型临床症状类似于急性型,但发病较缓,典型病例在感染15~45天后死亡。慢性型临床症状多样,主要包括体重减轻、无规律发热、呼吸道症状、皮肤出现坏疽、慢性皮肤溃疡和关节炎等。这些症状可持续2~15个月,感染猪的病死率低。
猪与野猪均易感,各品种及不同年龄猪群的易感性没有差异,但疣猪、丛林野猪和大森林野猪感染后通常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欧亚和北美的野猪感染后临床症状和死亡率与家猪的表现相似。发病猪、带毒猪(康复猪和隐形感染猪)是ASF的主要传染源。病猪在发病前1~2天就可排毒,主要从鼻咽部排毒。病毒存在于急性型病猪的各种组织、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
ASFV可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和pH范围内存活。室温条件下,在血清中可存活18个月;在冷冻的血液中可存活6年;在23℃及以下温度,病毒在血液和土壤混合物中能存活4个月;在冷冻肉等食品中,ASFV能维持感染性不少于15周,最长可达1000天;在尚未经高温蒸煮或烟熏的火腿、香肠中,ASFV3~6个月仍保持感染性。由于ASF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病死猪的胴体、被病毒污染的猪肉及肉制品等均是ASF的重要传染源。此外,被病毒污染的饲料、垫料、泔水、器具、衣服以及车辆等都是可能的传染源。
ASFV主要通过接触或采食病毒污染的物品而经口传染或通过媒介昆虫吸血而传染。短距离内可经空气传播,污染的饲料、泔水、栏舍、车辆、器具和衣物等均可间接传播。同时,ASFV能在软蜱体内复制并可经卵和交配传播。软蜱叮咬带毒宿主后,病原体随着宿主的血液进入软蜱的体内,进而在软蜱体内进行增殖,再叮咬易感猪造成传播。
ASF多呈特急性或急性型,在特异抗体出现前病猪已经死亡。因此,病原学检测是确诊的关键。ASF病原学诊断技术主要有病毒分离、血细胞吸附试验以及病毒核酸检测等。ASF血清学检测方法中最常用的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该方法既可以检测血清也可以检测组织液,主要用于疾病后期、慢性型或康复猪的诊断。
截至2020年,还没有有效的疫苗或治疗方法。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对于正在暴发ASF的国家的防控建议是快速划定感染区和受污染区,扑杀感染动物,妥善处理所有动物尸体和垃圾,对疫区进行彻底清洁及消毒,作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追查可能的感染来源和可能的扩散范围,对感染区和受威胁区进行监控,严格控制感染区内猪及产品的流动,避免猪和软蜱接触。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采取制定严格的进口隔离检疫政策,落实边境检疫,禁止饲喂泔水和加强猪群控制的方式防控该病。
ASF根除难度极大,许多国家往往经过数年乃至几十年的努力才将该病根除,如疏忽防控,其还会死灰复燃。并且,野猪作为自然宿主一旦介入感染循环链,会大大增加防控、根除的难度。由于ASF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规定的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一旦ASF疫情发生,输入国将停止进口发病国的猪及其相关产品。因此,除了疾病控制带来的巨大损失外,猪及其产品的贸易损失也会更加严重。另外,疫情被扑灭后,发病国家的无疫认证过程常需要很长时间,且在认证过程中不能对外出口猪及其产品,进一步给发病国家造成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