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纺纱是奥地利E.弗勒尔(Ernst Fehrer)发明的一种新型纺纱方法,简称为DREF纺纱。弗勒尔公司于1973年注册了DREF摩擦纺纱专利,1974年,弗勒尔公司研制了第一台单尘笼单头实验样机,随后又研制了单尘笼三头机,定名DREF1型。1975年,又推出DREF2型摩擦纺纱机,并于1977年投放市场。1979年,在汉诺威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ITMA)上,弗勒尔公司推出了DREF3型摩擦纺纱机,于1982年正式批量生产销售。到1986年,DREF摩擦纺纱机生产销售了6000多台,遍及美国、英国、德国等60多个国家。1999~2003年,弗勒尔公司在原有基础上又推出了DREF2000型及DREF3000型摩擦纺纱机,使所纺产品进一步扩宽。1986年,中国杭州纺研所与纺织部新型纺纱中心合作,研制出FS-I型摩擦纺纱机。其他地区后又研制出TCF-型、CL1型、SF型、SFA型摩擦纺纱机。市场上较成熟的摩擦纺纱机为DREF系列摩擦纺纱机。
摩擦纺纱机适纺原料较广、成纱品种多、生产流程短。
DREF2型摩擦纺纱机由喂入牵伸机构、梳理机构、凝聚加捻机构、输出卷绕机构组成(图1)。①喂入牵伸机构。由喂入喇叭口及3对牵伸罗拉组成。喂入条根数为4~6根,条子根数可根据纺纱的品种要求进行调整。通过条子并合可改善成纱的均匀度;通过牵伸可提高纤维的伸直度和平行度,从而减少分梳辊梳理时的纤维损伤。②梳理机构。由分梳辊完成对条子的梳理,将条子分解为单纤维状态。分梳辊直径为192毫米,表面包覆有锯条,锯条规格参数与转杯纺纱的分梳辊相近。分梳转速为2800~4200转/分。③凝聚加捻机构。由吹风管、挡风板、两只尘笼及吸风装置组成,吸风装置位于尘笼内部。分梳后的纤维受尘笼内胆吸气气流的作用而进入尘笼,两尘笼同向回转,纱条与尘笼间产生的摩擦带动纱条回转加捻。④输出与卷绕机构。由引纱罗拉、槽筒及筒管组成;纱条经引纱罗拉引出,由槽筒直接卷绕成筒子。引纱罗拉的输出速度为100~280转/分。
DREF3型摩擦纺纱机是在DREF2型摩擦纺纱机的基础上,沿尘笼的轴向增加一喂入牵伸机构而成,即采用四上四下双胶圈牵伸机构的纺纱机(图2)。四上四下双胶圈牵伸的牵伸倍数为100~150倍,喂入条子为二并熟条,定量为3~3.5克/米;经牵伸后的须条沿尘笼的轴向喂入加捻区,作为纱芯。在另一方向喂入的4~6根条子经牵伸、梳理后,经气流输送到两只摩擦辊之间楔形槽中,由尘笼搓捻包缠在纱芯上,形成包缠纱。DREF3型摩擦纺纱机尘笼的直径为44毫米、转速为3000~5000转/分,尘笼负压为2450~2940帕,表面的网孔直径为0.8毫米。输出加捻机构与DREF2型摩擦纺纱机相同。
DREF2型摩擦纺纱机生产普通纱,属于自由端纺纱,成纱为真捻结构;而DREF3型摩擦纺纱机生产包芯纱,属于非自由端纺纱,成纱属于假捻包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