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病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的高山、高原地区。高原病主要症状为头昏、头痛、失眠、乏力、恶心、呕吐等,分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急性高原病包括高原脑水肿、高原肺水肿等,慢性高原病包括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和高原心脏病等。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高原反应越严重,高原病发病率越高。从低地迅速进入高原的人群,当上升到海拔2500米时,部分人出现高山反应;当上升到4000米左右时,则大部分或全部人出现高原反应。高山肺水肿病和高山昏迷症是重型高山病,多发生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地区。
高原病的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进入高原的方式、上升速度、海拔高度、影响睡眠高度及个体生理等因素。其分布不仅有地带性和地区性的差异,而且还有季节性差异。①地带性。效应高度的总趋势是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低纬度地区为3000~3500米,中纬度地区为2500米,高纬度地区为2000米。这与大气圈对流层的厚度从赤道向两极变薄和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变化有关。海拔3000~4000米地区为急性高原反应的多发区,4000米及以上地区为急性高原反应的高发区和危险区,且易发生急性高原脑水肿及高原肺水肿。②地方性。高原病多分布在有沼泽或埋藏有天然气地层的高山地区,因该类地区经常有天然气逸出,在一定的地形部位和特殊天气条件下,是急性高山病的诱因。水土中某些矿物元素的过剩或不足,也是慢性高山病的影响因素。③季节性。急性高山病通常是冬季比夏季多,因为冬天严寒,体内氧的消耗量大,上呼吸道的感染多。另外,高山、高原地区强太阳辐射、严寒、干燥、多风、天气多变、化学元素异常等,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高原地区寒冷易引起冻伤,紫外线辐射强易导致雪盲、白内障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