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载编撰。戈载字宝士,一字孟博,另字顺卿,号弢翁,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生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嘉庆十二年(1807)补县学生,复以贡生入太学,署典簿衔,实未仕。中岁家贫游幕,晚归故里。毕生嗜词,与朱绶、王嘉禄、沈彦曾等被称吴中七子,以专力精研词律,推究宫调,审韵订声,开一时风气,为吴中词派领袖。卒于咸丰七年(1857),年七十二。著有《翠薇花馆词》29卷,又辑有《宋七家词选》7卷,与周济《宋四家词选》同时呼应,下启词学转捩之端。
《词林正韵》编定于道光元年(1821),全书3卷,《发凡》1卷,共4卷,分19部,平上去14部,入声5部。戈载研究词韵,是将词韵与词律、词调及词乐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提出韵字与词乐杀声相关,他严辨词韵与曲韵之别,故单列入声五部,不使用《中原音韵》,而选用《广韵》韵目字。在讨论《集韵》与《广韵》异同时,就韵部的独用、通用问题,戈载汲取过钱大昕的意见;在韵部具体分类上,戈载提出“韵有四呼、七音、三十一等。呼分开合,音辨宫商,等叙清浊”,又是借鉴了清初毛先舒《唐人四声表》及朴隐子《诗词通韵》的看法。诸如此种,多能与一己之观念相融合,论述更为深化。
从现存传世文献来看,宋代无词韵专书,真正的词韵著作自明代胡文焕《文会堂词韵》始,入清以后,随着词学复兴,此类撰述日益增多,其中清初沈谦的《词韵略》,以及乾隆年间吴烺、程名世等人的《学宋斋词韵》影响较大,但总体而言编撰体例较混乱,说法不一,异议颇多。戈载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后出转精,使《词林正韵》逐渐取代此前词韵书,成为词坛普遍认可的一部著作。尽管《词林正韵》也存在不少缺陷,比如对宋词用韵并没有作穷尽式考察,但无妨其在当时的集大成地位。直到今天,此书对指导填词依然具有示范作用。
《词林正韵》版本极多,光绪以前,就有道光元年(1821)翠薇花馆刻本、景石斋刻本,同治四年(1865)番禺姚氏重刻本及同治十二年刻本;光绪以后直至民国,更是屡见刊印,其中如光绪七年(1881)四印斋刻本较为知名。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翠薇花馆刻本为底本影印出版,2009年再版;今《续修四库全书》第1737册亦收入翠薇花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