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构成的整体系统。自然地理环境是由气候、地貌、岩石、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构成;人文地理环境是人口、政治、经济、社会行为等要素构成。致病地理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些因素的地理分异与平衡影响人类健康。致病地理环境因素又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致病地理环境因素
地理环境中能引起或促使疾病在人体中发生的因素。
- 英文名称
- disease factors of environment
- 所属学科
- 地理学
直接因素主要有4种类型:①极端地理环境因素。如严寒、酷热、缺氧等。它们直接对人体起物理刺激作用,使人体产生应激效应,引起各种疾病发生。如在高纬度和极地地区及高山高原地区,高寒天气可以直接使人体发生冻伤性疾病;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气压低、氧气不足等,容易使初上高原的人发生急性高原病。②化学元素地理分布异常。在某些地区,因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的缺乏或过剩导致疾病,如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饮水中高氟引起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环境污染会引发疾病,如镉污染导致骨痛病,汞污染导致水俣病。③病原生物群落因素。生物是重要的致病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可直接引起各种传染病。各种自然疫源地是特殊的地理环境,由病原体、宿主和媒介等组成病原生物群落。病原生物群落决定着各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如鼠疫、血吸虫病。④精神因素。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或精神负担过重,可引起高血压症。过度忧虑、精神压抑会导致抑郁症等。
间接因素是指疾病发生的条件或诱发因素,如地形、地貌、气候、生物、土壤、水等。间接因素主要在两方面起作用:①影响直接致病因素,促进疾病的发生。炎热多雨的环境,有利于各类蚊虫的滋生繁殖,所以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如疟疾等疾病。水、空气和某些昆虫是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土壤、水体、草丛是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生长、繁殖的场所,病原体的生境与疾病发生有关。②影响人体对疾病的免疫力,诱发疾病的发生。天气骤变、寒冷和炎热的刺激,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贫穷落后、文化教育低下、卫生状况不良、营养缺乏等人文地理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会降低人体的体质和抗病的能力,容易发生各种疾病。战争、自然灾害等也可促使传染病的大流行。
疾病的发生有时是由单一致病因素引起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癌症。致病地理环境因素往往不是病因,而是与疾病相关的因素。综合研究多种因素的作用,对发现病因、预防疾病有重要作用。